第一部創業的信念
信心是創業的原動力。
悶不是創業成功的條件,雖然三十多歲是個創業的好年紀;然而創業要有好的概念,你有嗎?
創業要有創造出勝過別人的概念,對自己有信心。
要創業成功,便要以最對手為假想敵;否則,你只會輸,不會贏,那麼又為什麼要創業? 不要以為自己的學識比那些師奶多,工作經驗和能力又比他們強,便一定會做得比他們好。表面條件只是創業成功的一個因素,但絕非最重要的因素。
在嘗試的過程中遇上挫敗,我們要不斷調教概念和做法,但信念則不熄不滅。所以,構思出勝人一籌的概念,讓自己充滿信心,是成功創業的關鍵。沒有信心,何來創業的氣魄?又何來突圍而出的衝勁?創業便是殺出重圍,邁向成功之路。
創業之初,我們都會假設概念是對的,可是實踐起來難免會發現出錯,這樣我們便可以從錯誤中學習到新的知識,累積起來,這些新知識便是我們創新的事業。發現的錯誤越多,學習和累積的新知識便越多,新事業的突破性和競爭力便越大,贏面便越高。這是創業最基本的原理。創業是解決的困難越多,能力便越大,這就是做到更大生意的本錢了。一開始便想避開困難,那又怎可能創業成功?
創業是一個解決困難的過程,創業是走到無知中去摸索。
做生意要有信念
有清楚的方向,成功在望,我們才敢作敢為。
做生意要有概念原則做指引,做起事來才有方向,才能順藤摸瓜,化繁為簡。
做生意便是解決問題:一、分析問題,找出箇中事實;二、決定怎樣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個創造的過程;生意上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嶄新的,因此也不能用舊的方法解決,才須要發揮想像力來跨越這個缺口。也就是如此,生意就是一個創造過程。
信念是一副有色眼鏡,信念不同,人們眼中的事實亦會有不一樣的真相。有些商人以「薄利多銷」為信念,又有一些商人以「物稀為貴」為信念;儘管面對同樣的客觀事實,他們卻有很不一樣的經營信念,因而會得出很不同的結論。
刀不會兩頭利,信念也會形成陷阱。不管創意、本領有多大,人總有江郎才盡的一天。到了信念失效的那一天─我們便走進經營的死胡同了。
事實上,人都是信念的奴隸,信念完全主宰我們怎樣看世界。因為信念是所有思考的出發點。
成功的生意,首先都有個成功的生意信念。可是刀不可能兩頭利,若不能隨時調校,成功的生意信念既可以成事更會敗事。
創業就是拼命
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創業成功,工作團隊便得爆發出最強的張力,故此也就不容許有半點猶豫、恐懼、受困難威脅的餘地;腦袋只能拿來構思解決困難的辦法,心裡更不能有半點擔憂。消除所有心理障礙,從而無堅不摧。
行動快,也就不容許困難有發展和蔓延的機會;專注、集中針對困難,困難便容易解決了。不管是創業來是做別的事情,時間都是最重要的資源。打持久戰非但消耗資金和其他寶貴的資源,更會滋生別的困難。
縮短解決困難的時間,也就是縮小麻煩的活動範圍,防止困難節外生枝,集中專注針對困難,效率更高,因為這將加速嘗試的反饋過程,縮短學習曲線,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一旦做成強勢,那又怎不勢如破竹?
這些經驗告訴我,創業不是想通想透搞計劃。計劃是將已有的知識和做法重排,故只是在重蹈覆轍,而不是創新─創造將來。創業是創造新穎的貨品、新的價值,否則顧客為何要放下習慣的熟悉貨品轉過來光顧你?
事實上每一次創業我都跟自己說:「這是最後一次創業了,只有現在、沒有未來,我要投下我擁有的一切,跟它們同歸於盡,死而後已。」死亡的威脅有無窮的張力,這是創業最需要的EQ。
敢於面對未知
計劃是很有用的,只要我們不要把它當成是一成不變的天書,而視之為一套要不斷修改的假設。做計劃的人往往容易弄錯,傲慢地以為自己有預測未來的智慧,以為自己;的知識是高超的智慧。其實,知識只是創作靈感的工具,謙卑才是真正的智慧。假若我.們高傲地以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那麼我們便注定會被計劃誤導、被無知累倒。
生意的未來發展雖然不可預測,但我認為卻是可以「知道」的。我不是愚昧或傲慢,以為自己有預測未來的本領。事實上我從來不做長遠的計劃,卻一直有信心生意的發展方向是在我的掌握之中。
每次創業之前,我都先準備好相關的背景知識,讓自己進入靈活應變的思考和心理狀態,除此以外,我不會對投身的行業做任何假設。一開始,我便集中精神做實際工作,專注找出業務發展起來浮現的問題,根據它們的個別意義,選擇切合當時情況的關鍵問題來解決。
願景是活的
願景是什麼?那是一間公司從自己的整體業務情況和能力出發,配合市場的趨勢、顧客的需求所提煉出來的。願景是市場的發展走勢結合,進而成為的運作原則,因而它也引導和局限了企業的發展方向。
剛到台灣創辦《蘋果日報》時,我先去尋找這盤生意的願景。我先仔細調查和研究,當時台灣報業的情況和決策者的看法,希望揣摩出其中的意義。此外,我也同時仔細調查和研究當時台灣的報業市場讀者對報紙的意見,和他們的期待、需求,藉此構思出可結合這兩方面的方法來。
我反覆研究過前後的兩個意義,思考出當中的矛盾。那個時候我想:該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我知道,只消虛擬地構思出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我便可以構思出台灣《蘋果日報》的大概業務模式,和它粗略的意義了。
掌握了生意的背景知識、思想和心理的準備,那麼對我們來涗,業務變化中浮現的困難便有意義了。這些意義幫我們分辨哪些困難跟業務的未來銜接不上,幫我們做出選擇,解決這些困難;解決了這些困難,我們便創造出了新知識來填補原先的「邏輯缺口」。
同樣,生意的願景既給業務運作提供指引,也給生意帶來意義和目的,因而使生意有了發展的方向。對願景有堅定的信念,也就等於對生意的前程有希望。
自信心是最好的預測
我不相信人可以預測未來,但我深信事事往好處想,充滿期望、積極地面對未來,那麼就算是夢想也會成真。個人經驗保證:自信心從來都是對未來最準確的預測。
創業家的苦惱
以我個人的經驗,大多數一開門做生意便賺錢的故事都是吹牛的。
創業是什麼?那是投資建造出的一個賺錢的機構,這樣做必然牽涉成本─投資機器、設備,建廠房,這些固定資產都所費不茲,更要長期折舊,創業初期怎能不虧損呢?
此外,不管做什麼生意都要買經驗─建立客戶基礎,設計貨品、樣品,確立市場定位,組織管理階層,調整公司結構做為配合,這些投資都不會帶來即時的回報。
生意成敗的取決因素,不是硬體而是軟體─公司的結構和組織,而軟硬體能否恰當配合,更完全視乎創業者的能力和眼光。
創業者往往低估前期無形投資,視之為全無回報的開支,只是虧損而已,殊不知那正是他們的賺錢本錢。再者,往往在生意的突破時刻,也就虧損得愈多,那時正好是在翻身的門檻前,心裡要是七上八下,畏首畏尾,進退失據,終致潰不成軍;這些人不是給生意的對手打敗,而是被自己的畏懼心所俘虜。
根據統計顯示,讓人收購的公司,其賺錢潛質通常都不大,故此收購合併的失敗比率往往很高。
如何設定目標
當主管的首要工作日標,是倚重別人的能力和智慧,而第一個要提出的問題是,有什麼是我們不需要做和不該做的?
多此一舉,做不需要做的事,那只會分散注意力、時間和精力,以致不能專注做好分內要做的事情。那更意味著我們干預別人的工作,令他們不能專注、投入。更危險的是,這樣的干預會令員工的職責模糊起來,以致不知道責任所在、無從投入工作,成為無主孤魂。
當主管,我們的工作是幫員工達成目標;我們要給員工清晰的方向感,讓他們知:道:要朝著哪個方向走?為什麼要到那裡去?定下目標時,必須向員工解釋,為什麼我們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
任何人做事都要有個方向感,都要認同致力的目標是對的,只有這樣才有希望成功,做起事才會心安理得、充滿幹勁;就算遇上困難,才會有意志力加以克服。如此陷員工設定目標時,我們必定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說服他們,令他們認同我們的願景、跟我們一同去追求這個目標。
一旦員工認同我們的願景、接受我們的目標,那麼這也將成為他們自己的目標。
專注力
做事為什麼要專注?因為做事─尤其是做生意─是個學習過程。所謂生意,那當然是個創新事物、刺激顧客購買欲的過程。因此做生意絕不能只顧重複,以過去的做法和心思為主,而一定要嘗試、摸索、吸取教訓,將之變成一個學習的過程。嘗試難免犯錯,錯了便從中吸取教訓,從痛苦中得到啟發,掌握新的知識,從而創作出新鮮的事物─這才是生意。
一心二用的人往往都自大,以為只要用一隻手,便可以勝過別人的全心投入。
創業目標要以大眾為主
成功的產品,大都是以普羅大眾為對象(小眾產品不管做得多好,也難於成功)大眾產品的供應商也必定多,故此要突圍而出,非得要做得比別人突出不可。
成功的生意從來都是建築在普羅大眾,從他們既熟識又需要的產品出發;脫離了大眾,不管產品來得如何獨特,都是沒有價值的。好些人做生意失敗,就是忘記了普通的產品,其實把它們做到與眾不同地好,才能使生意真正的成功,而不是一直想著供應與眾不同的產品。
我們有時說某個成功人士是位天才,隱隱然像是在說他的天分給他帶來成就。其實那個人事業有成,是因為他把工作做得比別人好很多、很多,那才是他的天分所在。不是所有的天分,都可以給人帶來效用,沒有人要的天分,一點價值也沒有;而人們根本不會留意這樣的天才,甚至不會覺察他們的存在。
新鮮感來自創新,可是要重複再說一遍的是,創新的目的不是偏離主流、走與眾不同的道路;創新是在無知中發現新的事物。我們不要害怕在嘗試中犯錯,只有嘗試摸索,我們才可以找出矯正錯誤的辦法,而只有這些辦法,才可以給我們帶來創新的內容。
我們必定要以大眾的需要,為創新的範圍,嘗試為這些需要找出答案。值的,只有從大眾需求的產品中,創造出與眾不同、而又為大眾所渴求的好處,這樣的創新產品才有價值。
財富的力量
成功的目的不是擁有財富,而是創造更深層次的意義。
我們既不該崇拜財富,亦不必仇視財富,那麼財富是中性的嗎?不,財富不是中性的,因為財富的積極力量,遠遠大過其消極的破壞力;運用得當,財富可以創造繁榮、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給所有人帶來好處。
第二部創業的態度
學做生意的三個途徑
學做生意有三個途徑:跟師傅、靠經驗和看書或上課。有人問我,哪個途徑最有效?很難說,這要看你的天分。
當然,做生意教我學得最多的,還是自己的經驗─尤其是那些慘痛的經驗。
我是個愛看書的人,從書本中我領悟到不少做生意的道理。這些道理不一定是從與做生意相關的書本上學來的。雖然,從最先苦讀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到後來讀海耶克、米塞斯、奈特、熊彼德、呂卡多和傳利曼等經濟大師的著作,學到不少有關經濟的道理和市場的運作邏輯,然而給我思維方法啟蒙的,卻不是經濟學家,而是科學哲學家卡爾‧巴柏。
從卡爾‧巴柏的著作中,我體會到困難對生意經營的重要性:解決困難的途徑,變幻無窮,面對困難時,只有不斷嘗試,尋找出路?才曰極為湛深,學之不盡;如今我學到的,到今日還是用上不盡。雖然如此,我還時常覺得有需要重溫他的著作。
做生意初期,我很喜歡看卡內基、洛克斐勒、傑‧顧爾德、保羅‧蓋帝和伯納德‧巴魯克等叱剎風雲、改天換日的大企業家的自傳或傳記;他們的成就、傳奇軼事給我很大的啟發,便我對生意有種宗教般的狂熱和信念。他們的事業令我胸懷大志,有個敢問蒼天此生誰同的氣概。
傳拜師學藝,經由師傅潛移默化,將手藝傳授給徒弟;故此學師最重要的作用,乃是從師傅的身上體會不能言傳、只可意會的微妙訊息。
蘋果公司的零售精華
請告訴我們,什麼是最好的服務經驗? 他們想解答的是一個有關零售業的問題,答案竟然是酒店。酒店的門房並不賣什麼,酒店門房的工作是幫顧客解決困難。
他們是誰? 他們就是蘋果公司。
賈柏斯是位創作天才,然而從他創辦零售業務的過程,你可以看得出,他不僅是聰明才智這麼簡單;對創業的人來說,他的創作思考、嘗試程序相對品質的要求,都是絕佳的教材。
他創辦零售業務之前,做了幾件事。首先先問誰是當時最好的零售業高手:找到最好的人才事情便水到渠成了。
既然購物是個經驗,那麼店鋪便是締造這個經驗的環境,當然是相當重要的商品。
賈柏斯對經營店面有相當精闢的見解,他想到在店鋪裡,購物者不該看到什甚麼景象?他認為貨品的陳列擺放,不應過於擁擠,擁擠便令人感覺雜亂。因此,蘋果的店舖只用四分之一的面積擺放商品,其餘四分之三,用來放置提起購物者興趣的擺設。
還有,在蘋果店裡你不會看到收銀台。營業員隨身配帶了蘋果自行研發的Easypay,可以走到顧客面前結帳。他們把陳列的商品限制在二十種以下,顧客看到的東西愈少,便對擺設的商品愈專注,如此讓顧客感受到更大的購物自由度。
蘋果店鋪只用玻璃、不銹鋼和木材三種建造物料。為了讓不銹鋼不致散發冷冽的感覺,他們花了一年半時間,才在日本找到合適的材料。訂好設計、物料,他們找來紐約第五街高級店鋪的裝修能手把理念落實,裝修公司老闆說:「蘋果店鋪對每一樣東西的要求,都比別人高出兩倍。」於此,我們可以體會賈伯斯對細節控制的嚴謹態度。
賈柏斯是公認的創作天才,可是看到他用最好的人,最徹底的嘗試和修正過程,最小量也是最聚焦的做事方法,用最簡單和最好的材料,做出最嚴謹的要求和最專注的控制,我們才知道,他最大的天分原來是他的執行能力。
還有,為了得到人氣最旺的店面,他寧願等候很久、很久,便利對購物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知識是事業成長的原動力
有人間我,什麼帶來生意的成長?知識,我說。那人反問:生意成長靠的不是創意嗎?不是有了創新,生意才可以成長起來嗎?他說的沒有錯,但創新源自知識。
生意的成長既要運用知識,也創造知識。
怎樣才能有效地運用知識?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做事的方法愈簡單,便愈能有效地運用知識。
如果可以把佐丹奴的運作,像麥當勞那樣簡化起來,例如將當時服裝的款式數目減為六分之一,那麼我們不就可以把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升六倍了嗎?而我不也可以聰明六倍地經營這盤生意嗎?如果可以聰明六倍第做勢,那麼我再笨,也可以贏過對手了吧?
有了這個想法後,我將衣服款式的數日,由三百多款減為最多不超過五十五款,因而將製作、生產、存貨、物流和店鋪的經營運作難度也減至六分之一。精簡的過程雖然出現了許多問題,可是佐丹奴最終成功了。當然款式大幅減少,顧客很快便覺得陳列的款式沉悶,不再走進店來。為了吸引顧客,我們便加速更換一些款式的頻率,同時增加基本款式的顏色,由兩三個顏色增加到幾色;這樣整問店面也就色彩繽紛、充滿新鮮感。
挽留員工最簡單的方法,還是大幅增加薪資和傭金,甚至超乎市場的水平,讓他們無從在市場上找到同等待遇,那麼就算再辛苦,他們還是甘願留下來。
運作和架構後,工作不但使員工方便,也令他們的視野更清晰,一但出現問題,他們可以更快地行動解決困難,上下溝通更加清楚和頻繁。
簡化後,生意的焦點更明顯,員工也能集中專注的工作。
當然,簡化運作和架構的同時,亦要簡化經營概念,才能收到整體的成效。個人以為,無論做什麼生意,最簡單的經營概念是「薄利多銷」。「薄利多銷」跟運用知識有什麼關係?
當然是有的。銷量愈多,傳遞和接收的市場資訊便愈多,跟市場的知識互動便愈頻繁,對市場的認識也就愈透徹。這就是為什麼生意愈好,營業的成長率愈高的道理。
不過簡化的程序只可以解放資訊和知識,卻不能創造新的理念。不斷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意經營理念,也就是不斷創新,企業才可以成長,而這也就非要有新的知識才行。
經濟成長是來自科技的創新突破,這當中最重要的是,經營及生產理念的創新突破。這些突破的效益,跟在生產面投入資源大不相同:理念的突破並不面對「功能遞減」,反而有獲利提升之妙。此外,理念突破又帶來規模效益─生產、經營的規模越大、獲利提升的效益便越大。企業不斷在經營及生產理念上創新突破,整體經濟便可以納入持續成長的軌道。
即使是年輕的公司也要改革
安穩是做生意的最大敵人,因為生意從來都沒有安穩這回事。所謂的安穩生意,到頭來只是掩蓋經營運作僵化的煙霧。
生意猶如一棵樹,每隔一段日子便得搖動樹幹,好讓枯枝掉下,以便長出嫩芽新枝,讓大樹面目一新,這就是改革。跌落下的枯枝,不一定是自滿麻木、不思長進的員工,更可能是僵化的思維習慣、公司的經營概念以至組織架構。
靠默契維繫的公司,只會延續一貫的做法和想法,一切變成慣性的投射,而不是針對市場變化的對策。在默契中的互動,不會激發新的念頭和方向,因而不斷重複著,一直沿用既定的模式。這樣的運作又何來活力朝氣?
員工對不斷湧現的新鮮事物,要全面溝通,形成持續的腦力激盪,替公司找出做事的念頭和方法,只有如此,公司才能不斷更新思維和做事的方法,注入朝氣和活力,積極地適應不斷改革的資訊環境;要生存,公司必定要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演進。
首先,找出僵化引發的問題、做出分析;然後,徹底清除成規化的經營概念和策略,從零出發,以空白的意識面對市場,找出顧客面對的困難,再透過不斷的探索和嘗試,找出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
實踐創意才是創作
意念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空中閣樓,脫離現實的意念;另一種是有用的意念,源自於實實在在的需要。
有了意念,做實務的人不應單打獨鬥,自己尋找克服這個困難的辦法;為求更周全的思考解決困難的辦法,更應多找幾個在業務上可以與他並肩作戰的人(最好是3~4個,人數不要太多),一起坐下來腦力激盪,逐步聚焦問題,充實方案的內容和架構。
下一步就是貫徹執行,貫徹執行是腦力激盪結合嘗試錯誤的過程。
真正的創作,只能在實踐的過程中才可以真正體現。構思解決問題的意念時,不管參與腦力激盪的人考慮得如何周詳,一日沒有付諸實踐,也只能是天馬行空的假設。一旦把意念放到現實的環境裡,具體的困難才會浮現。
腦力激盪是思想層面的探索,而嘗試錯誤則是實際證驗和思想探索的互動。創作兩者不可或缺,因為創作是思想和行動、意念和現實的結合。
自己的經營概念
做生意就像寫文章,同樣要有主題,非但要有主題,主題更要吸引人,否則文章便沒人想看;沒有主題的生意,當然也就沒有人光顧。當我經營佐丹奴時,盡量簡化生意的經營運作,提高效率、減低成本,以達物美價廉、薄利多銷之效。這便是我們當時的主題了。
不管是什麼生意,都要有經營概念,要有方向。今日,假如開餐館,我會先問自己,那該是高檔的,還是走中價位大眾路線的餐館?我更會問:這樣的路線跟自己的性格是否配合?我對餐廳最終的期望又是什麼?
分析生意,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生意的概念和原則,便會自然呈現。勾畫藍圖,奠定目標、方向,那更是創業不可缺少的一步!
學習任何東西,開始時我們都會學得比較快,隨著進度放緩,便會碰到瓶頸,難再進步。好些人都沒有耐力、韌性和鬥志,衝破這道屏障。一碰到困難,便以為自己的天分到了極限,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放棄。成就卓越、被人冠以天才光環的人,是看不見自己的能力有盡頭,總是鍥而不捨的向前衝。
這超乎常人的忍耐力,讓他們面對困難,亦不致絕望。然而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要沿著學習曲線往前行的,只是他們的步伐比我們堅毅,耐力比我們大,因而走得比我們遙遠;在我看來,那才是他們的天分所在,而不是他們腦袋的構造有別於常人。
可是不少人同樣勤勞工作、埋頭苦練,為什麼他們沒有伍茲、海飛茲或巴菲特般的成就?沒有錯,這些人非常用功、體力上非常操勞,可是他們可有在精神上同時苦練? 他們有沒有不斷尋找自己的錯失、不足和盲點,加以改善?他們有否不斷找出困難加以解決?努力的時候,他們有否不斷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尋求進步?要是沒有做到這些,那麼不管他們如何下苦功,到頭來也只是枉費心機,不會達至卓越成就。
練習不只是體力的勞動,更必須是一個不斷了解、檢討、摸索、想像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做這樣的練習,才可以從中提煉出見識、想法和概念,增加自己的想像力,提供更多的資源,進而填補「邏輯的缺口」。大師的卓越成就都是這樣得來的。
研究一家公司,可以先從其行業大局入手,再拿這家公司跟其對手較量,然後衡量其業績和管理團隊是否穩定,領導人是否有創意魄力、見識策略,對前景是否有遠見,財務是否健全,考慮過這些所謂的「基礎因素」,若答案都令人滿意,那麼你可以大有信心,這是一間有成長潛力又能賺錢的公司,長期投資這家公司的股票,與其事業一起成長,必有所獲。故此在我來說,一家公司的賺錢能力,絕對是有跡可尋,但起起落落炒股票,只是碰運氣賭博,不是投資。
第三部創業的挑戰
創業家的黎明
歷史上像這樣同時有這麼多的行業,必須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是相當罕見的。但這亦令為數眾多陷入夕陽的行業,有機會從頭做起;一旦把握這個機會,將這些行業成功更新再造,創業家肯定可以獲得空前的回報。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機會比任何一個時代都還要多。
再造、更新夕陽行業,可能只需向成功的行業借鏡,好比注入新的經營方法、生產組合、經銷概念或做法,不一定要引入嶄新的科技。換言之,創新不一定要運用任何新的科技發明。現在夕陽行業面臨的困難,是如何從新興行業的身上,找到更新生產、經營和服務的新辦法;這些新辦法若應用得宜,將帶給夕陽行業重生的希望。
發現機會
你想創業?想想時勢在你的手中嗎?沒有時勢推波助瀾,運氣不會平日落入你的手中。創業非要有運氣不可。
運氣是什麼?時勢也。時勢是什麼?機會也。機會不是創業時定下的目標,而是市場裡浮現出來仍未被解決的需求。
不少人為創業而創業,覺得自己有能力從事這個行業,便定下目標、擬定周詳的計劃、拍拍胸口,說聲好,便擇個吉日創業去。這樣創業的人通常都是笨蛋,就算有經驗、學識、見識再加上財力,他們都不是創業家。
是機會替成功的創業者造就時勢,而只記得自己的成就。他成功了、自負了,便將功勞全歸自己,否定機會造就的功勞。
創業不是一個設定目標的運作,而是發現機會、找出點子解決難題,因此而帶來機會的過程。創業不是創造一個事業,完成我們心中定下的目標,而是以市場浮現的需求,視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創造方法解決困難,從中創造出一番事業。
前者是個理想家,他憑自己的構想和努力,無中生有,創造市場的需要。後者則是個創業家,他趁著市場需求的時勢和引導,解決面對的困難。後者是以自己的努力,配合市場的造就,故此他是創造市場的使者。前者是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故此他是個笨蛋、閉塞在空中樓閣的自我之中。兩者之間,誰有更大的機會成功顯而易見。
辨別市場的需求
所謂市場無窮,只是推銷員一廂情願的主觀判斷,不是消費者的真正需求。
創業家不能站在賣家的立場來看市場,必須設身處地、深入消費者的感受,去體會市場中的困難。沒有使用者便沒有市場,消費者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那才是市場困難的所在。
創業首先要鑒別市場的困難,也就是市場的欠缺。這個欠缺的背後,一定要有個真正需求,否則就算真的有欠缺也毋須填補,因為顧客並不以此為困難,也就沒有生意可做。市場欠缺不等於市場裡存在的困難,沒有市場困難要解決,哪又何來生意?創業是實實在在替市場解決困難,不僅是為填補欠缺而已;有些市場欠缺是先天性的,早便為人接受,故此是不需要填補。
我在故我思
時事是現實貼身感受的圖騰,對關心這個件事的人,好的報導理應令他們有切膚之痛;可是對不關心的人,不管描述如何細緻,也如隔靴搔癢,沒有半點意義。
住在香港的人不會關心台灣發生的事情。同樣,住在台灣的人也不會關心印尼發生的事情─除了死得人多的海嘯。可是靠大災難才有銷路的刊物,本身便是一場災難─像大海嘯般的大災難多久才會發生一次?
我相信,我們接收的資訊,絕大部分來自潛意識的感應,與環境電波的互動,多的高質量需求,市場不斷提高品質、服務亦是必然的結果。亞洲市場也變得輪廓模糊,那還可以寫得出東西來嗎?
第四部創業的趨勢
亞洲質量時代的來臨
做時裝生意,對流行時尚的敏銳觸覺至為重要,我是靠逛百貨公司磨練觸覺。
我確切相信,創意靈感是不會靈光閃現、無中生有的,而是耳濡目染,我們從日常生活裡不斷吸收、累積新鮮事物帶來的啟發,將之變成隱藏在意識深層、蠢蠢欲動的知識能量,一旦得倒外來新資訊的刺激和配合,這些隱藏的能量便迸發為新的意念。創作原是平時吸收細節,進而積累成的結晶品,絕非純憑冥想搭建的空中樓閣。
資訊發達的環境下,人們對商品和環境設施都有深入的認識,更容易分辨出事情的好壞,更多機會受到高質量商品啟發,而得到喜悅。這些喜悅將高質量的事物和概念,滲入意識的深層,收藏起來,等待時機化為直覺能量,改變消費行為。
資訊發達,增廣人們的見聞,形成高質量的深層次意識,進而啟發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久而久之,這個追求甚至成為直覺的條件反射,這是是資訊文明的必然結果。因應這愈來愈多的高質量需求,市場不斷提高品質、服務是必然的結果。亞洲市場踏入了高質量商品的時代,企業家必須重視這個大趨勢。
創意大解放
有些半吊子的創作人,以為只要有點子,就萬事俱備、便是創作。錯矣,好點子只是創作的開始,真正的創作要有更深的層次。像所有的生意經營一樣,在創作上,執行比什麼都來得重要─管理、組織、架構和推廣,全都是創作成功的關鍵環節。有了好想法,如何做內部溝通,令所有參與其事的人都買單,一旦大家認同、接受、支持,如此才能讓好點子實現,令他們得到啟發。如果你的製作需要籌集資金,你向投資者做的提案報告有多少創意,往往決定你是否有錢開工。
邁向高質量的網路時代
網路的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時間觀念,人與時間的關係,人與人甚至人與知識的關係。
時間其實便是距離,一旦網路傳遞資訊的速度,逼近即時互動,時間便會在人與人之間的意識中消失。
資訊透明了世界,同時也提供我們更多的選擇,讓我們把事物看得更清楚,同時也讓我們有更多的比較,加深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在資訊更透明、更多選擇的條件下,我們自然會對生活有更優質的要求。因而在網路時代,對質量的要求,是意識演進的自然反應。
隨著距離收窄、時間感式微,對所有人來說,剩下來的時間愈來愈少,故此時間就愈來愈寶貴。若然如此,我們又焉能不將僅有的時間花在最有質量,因而也是我們最需要的事物上呢?質量!質量!質量!倘若現在我們不以質量為工作和生產的目標,我們便不屬於網路時代的人,最終也必定會被時代遺棄。
夕陽產業的旭日商機
很多人都想加入新興的行業,遠離夕陽行業,這種想法不一定是對的。現在市場全球化,國界愈來愈模糊,資訊、科技流通,沒有多少行業是完全受本地條件局限,而走向夕陽的。反之,好些看似走向夕陽的行業,其實有不少優勢。譬如,我上述提到的那些有市場地位、經銷網路、規模、信譽的企業,只要注入新思維、活力和想像力,他們都不難起死回生。
如果你是上班族,沒有本錢,但你相信自己有創造能力,那麼你也不妨考慮加入夕陽行業,因為這些行業通常缺乏人才,渴求有創造能力的人加盟。投身這些行業,你便大有機會凸顯能力,很容易升官。這樣你更有機會分享紅利,晉升老闆階級。
夕陽行業最需要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幫忙殺出一條血路。投身最需求你的行業,你一定會得到最大的回報,故此創造力也就是夕陽中的旭日。
網路生意的經營策略1
我相信,實體的生意要專注投入,網路的生意亦不例外。網路生意事實上要比實體生意來得更為專注投入,才可以出人頭地。在網路世界做生意,只消在網站一個地點,便可以跟千千萬萬人做生意,不必像實體生意要繳店租、水電瓦斯等開銷。競爭求「存」,經營策略也就愈益重要,那又豈能不格外專注呢?
更重要的是,網路上販售的東西,無論是電影、電視節目、歌曲、新聞、資訊和軟體等,一旦製作完成,賣給一個人或賣給一百萬人、一千萬人,牽涉的成本幾乎都不會增加,只要回收原先的製作成本,其餘的收益便全是利潤。故此網路生意的賺錢竅門不是擴充性,而是規模的發展。
如果網路生意的賺錢竅門是規模,那麼網路的經營策略。便應該是專注、簡單和集大成。所謂專注,是在一項生意投入最多的時間、最大的心力精神,把產品做到最好、吸引最多的顧客買單。
經營專注,顧客買東西時亦會專注,一下子便會想起你這個網站來,不再搜尋別的網站。在網站上看見一樣東西,人們大都不會心血來潮,便馬上興起購物慾,他們往往是有了需求,才去尋找購買的門路。這就像人們有了困難才去找答案,而不是有了答案才去想困難那樣。
簡單,讓顧客更容易明白我們賣些甚麼產品,方便顧客接觸,因而令貨品更為普及,廣受歡迎。集大成,是將眾多供應商有效的組合起來,集中運作,以便更簡單、快捷、更有效率地滿足顧客的需要,透過更大的規模,產生薄利多銷的效益。這些都是很直截了當的道理。
網路生意的經營策略2
為什麼不集中精神加強培訓員工,等到服務水準穩定,看清楚優質服務能否有助促銷,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多元化?否則服務尚未做好便急急多元化,那不是替自己添煩添亂嗎?
高成長了好幾年,何不利用生意放緩的機會,專心審視業務,檢討經營管理結構和概念,加以調節、整頓,然後重新上路?
有沒有想過,業務重拾高成長之前,你的出路不是業務多元,讓管理和經營更複雜,而是進一步縮窄業務平台,簡化經營架構,從而提高運作效率?
服務品質是你生意成敗的關鍵。上網購物是為了方便,這當然包括無後顧之憂。上網的顧客都生活忙碌、時間寶貴,他們首要的考慮是方便,故此優質的服務,比價錢顯然更為重要。上網購物,一旦出錯便非常麻煩,故此萬萬不能出錯。如果有辦法讓顧客對服務有信心,他們可能不會介意你的價錢,比別人貴百分之二,如此一來你的利潤便提高一倍,這是蠻重要的。
家具生意的毛利本來就不高,而你的退貨率又超過百分之五,可說是嚴重。家具成本高、競爭大,何不放棄家具轉而集中經銷文具?業務簡化,生意更加聚焦,服務品質一定會提高,而交貨的速度也會更快,當然更可以節省人手、降低成本。
好些做生意的人,都以為業務多元化,可以增加營業額,這個想法是非常大的錯誤。生意做得大的關鍵是生意要做得好,要做得好,便要專注集中;要集中,生意便要聚焦簡化、縮窄業務平台。
規模是網路生意的王牌,只要做得好利潤會倍增。實體店鋪,生意好,擴充經營便要多繳租金。網上做生意不用交租金,規格愈大、送貨的成本便愈低,邊際利潤也越高。
網上生意入行門檻低,加以資訊和價格透明,故此競爭更較實體劇烈。除非有像iPod般獨特設計的商品,否則優質服務(包括科技的支援)是網上致勝的唯一關健,故此創造更專門、更集中的經營平台,是網上生意無可避免的趨勢。朝著這個方向解決當前面對的問題,你會比別人早先得點,那又怎會沒有好處?
全球市場開放,資金自由流通,資訊透明,顧客要求高而競爭劇烈,故此生意只會越來越難做。在這樣的經營環境,無論是品質和服務的層次都要不斷提高。加上資訊時代,顧客口味的需求變化也越來越快,不貫注精神聚焦經營一門生意,那又怎應付得來?要勝過對手,便要做得比他們更簡單、更集中,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除非我們有超人般的能力,但這是既自大又愚蠢的妄想阿。
米塞斯代表著作<人的行為>
奈特代表著作<風險、不確定與獲利>
約瑟夫‧熊彼得代表著作<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大衛‧呂卡多代表著作<政治經濟學與稅制的原理>
米爾頓‧傅利曼代表著作<選擇的自由>
卡爾‧巴柏代表著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科學發現的邏輯>
保羅‧蓋帝代表著作<如何成為有錢人>
大衛‧瓦爾許代表著作<知識與國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