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投資是理念的實踐,而非專靠投機碰運氣。

    經由不停的學習及經驗累積,投資者可以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理念,這種理念也可稱作投資觀,是可以經由學習而進步的;學習的過程也許困難,但成果卻非常值得努力。

    好的投資理念,有賴於對投資理論及實證經驗的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報酬率與風險的關係為正比,所以長期投資所承擔的風險應比短期投資高,這是因為長期投資人不需於不利時機調整投資組合而遭受損失,因此可獲得較高的平均報酬。但不明此理的投資人於短線投機時,通常挑選風險最大的股票一搏,反而不符投資原則。

 

    投資人購買並且持有指數基金的報酬,遠比買賣個股或是購買積極進出的共同基金為高。我在書中大膽主張,購買並且持有構成市場指數的所有股票,其獲利很可能超過由專家操盤、且有很高管理費用和交易成本的共同基金。

 

    何謂憤世嫉俗的人? 就是那些知道所有事物的價格卻不知其價值的人。一王爾德<溫夫人的扇子>

 

    成功的投資人通常知識廣博,善用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相求知欲去創造財富。

 

    磐石理論認為,不論是股票或房地產,每一種投資工具都有確定的內在標準一「真實價值J (intrinsic cvalue),可以經由仔細分析目前和未來的展望而算出。當市價跌破或漲過「真實價值」時,買進或賣出的時機就到了,因為就理論而言,這種價格波動終究會被矯正。如果理論正確,投資就變成簡單乏味的玩意兒,我們只需要比較市價和真實價值就好了。

 

    當市場上對於未來榮景的持續過度樂觀時,華爾街上開始流傳:「股票不僅折現未來,可能連來世都折現了。」重點是,磐石理論必須倚賴未來成長幅度和成長期間的預測,所以它的基礎不如所宣稱的可信。

 

    空中樓閣的投資理論強調心理因素。凱因斯認為專業投資人不該把精力花在估算股票的真實價值,而該用於分析投資大眾未來的動向,以及在樂觀時期他們會如何把希望建築為空中樓閣。成功的投資人最喜歡搶先機,推測哪種情況最容易讓大家建築空中樓閣,然後比眾人早一步下手。

    空中閣樓就是一種比傻理論。

    物品的價值所在,就是他人願意支付的價格。

 

    歷史在這方面的確給了我們一些教訓:儘管空中樓閣的理論很能解釋投機喧鬧的心理,但猜測善變群眾的反應其實非常危險。李本在他1895年出版的群眾心理經典中說:「當群眾聚在一起時,所累積的是愚蠢,而非智慧。」

    純靠心理因素支撐的行情竄升,必然會因財務重力法則而崩盤。

 

    神在毀滅一個人之前,必先嘲弄一番。

    要在股市賺錢並不難,難就難在你是否能抗拒誘惑,不把錢砸在一夕致富的投機上。這樣明顯的教訓,卻經常為人忽略。

 

    每件事情都有意義,端視你能否領會。一卡羅<愛麗絲夢遊仙境>

 

    包裝精美的愚蠢看起來就像智慧一樣。

 

    即使真實的科技革命也不能保證投資人的獲利。過高的股價,就不可能使投資人獲利。

 

    股市歷史的教訓很明白:投資人一窩蜂行為經常是決定股價的關鍵,導致有時候股市出現空中樓閣的情形,因此,投資可能會是極危險的遊戲。

    另一項不可忽視的教訓是,投資人在購買今日熱門的「新上市股」時要格外小心。大部分新上市股票的表現不如市場整體。如果你在新上市股開始交易後才買入,價格通常更高,損失機會更大。投資人對於新上市股票,最好要注意它的體質健全與否。

    過去投資人在新上市股身上建過不少空中樓閣,別忘了,這些股票最主要的賣主是公司管理者,他們總在公司最景氣、投資大眾興趣最高時賣出。投資人趕搭流行列車的衝動,造成無利潤的繁榮假象一即使是高成長的產業也不例外。

 

    如果你能保持頭腦清醒,當你周遭的人都失去理智時...... 大地和其上的一切就是你的...... 一吉卜林<如果>

 

    大多數泡沫和新科技有關,或是和新的商業機會有關。

    投資於新科技通常報酬不佳。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該產業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甚至也不是該產業能有多少成長,而是它是否能持續獲利。

    投資八只要購買並持有廣泛的股票組合,就能得到長期良好報酬。難以避免的是受到引誘,把錢浪費在快速致富的投機熱上。

 

    我們對歷史上的泡沫進行研究,結果清楚顯示,泡沫破滅後總是會發生實際經濟活動嚴重中斷的情況。資產價格泡沫化的後果並不僅危及投機客。當泡沫與信貸擴張相關,而且針對消費者和金融機構的槓桿相當普遍時,泡沫就特別危險。信用擴張泡沫,是對實際經濟活動構成最大危險的泡沫。

 

     對網路和房市泡沫的檢討,似乎違背了下述看法:我們的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是理性而且有效率的。但是這場教訓不在於:市場偶爾可能會不理性,因此我們應該放棄金融資產價格的磐石理論。結論顯然是:在每一種情況中,市場確實會自行修正。市場終究會修正任何不理性一儘管它是以緩慢、毫不寬容的方式進行。異常情況可能會突然出現,市場可能會變得非理性的樂觀,而且通常會吸引到不謹慎的投資人。但是到最後,真正的價值會在市場中浮現,這是投資人必須記取的一課。

 

     股市不是一個投票機制,而是一個權衡機制,估值標準未曾改變過。到最後,每一種股票所能擁有的價值,只是它為了投資人的利益所能贏得的現金流量現值。歸根究柢,真正的價值會勝出。投資的重要問題在於,你如何估計真正的價值。

 

     以實際價值來判斷事物,是所有天賦申最重要的能力。一羅什富科<箴言集>

    技術方法分析是信仰空中樓閣者用來預測適當買賣時機的;基本分析則是應用磐石理論來選擇個股的技巧。

 

    基本分析師利用四個基本決定因素來估計每支股票的適當價格。

決定因素一:預期成長率

決定因素二:預期的股利發放

    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理性的投資人願意出較高的代價,購買「支付現金股利占盈餘比例較高」的股票。

決定因素三:風險程度

    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理性(風險規避) 的投資人會願意為風險較低的股票,付出較高的價格。

決定因素四:市場利率水準

    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理性投資人在利率愈低時,願意付出的股價愈高。

    證券的真實(磐石)價值及本益比,在公司成長率愈高、成長期愈長、股利支付愈多,以及風險愈低、利率愈低時,價值就會愈高。

   警告一:目前情況無法證實對未來的預期

   警告二:無法由不確定的資料中算出精確的數字

   警告三:母鵝的成長並不一定等於公鵝的成長

     從實際面來看,市場評價快速變動,表示我們用任何一年的評價來作市場評價指標,都是危險的。

    雖然基本分析看來合情合理而且合乎科學,但是這種分析還是有三個瑕疵。()資訊和分析可能不正確。()證券。分析師對「價值」的估計可能不當。()市場可能不會回頭「矯正錯誤」,而股價也可能始終未反映出估計的價值。

 

穩健投資三原則

    規則一:只買未來五年或五年以上,盈餘成長高於平均值的公司。

    持續的成長不僅能增加公司的盈餘和股利,也可能增加市場願意為它付出的本益比。因此,買進正開始要快速成長的股票,可能得到雙重好處一盈餘和本益比都增加。

    大略判斷股價是否合理還是做得到。一般說來,市場平均本益比大致是個有用的基準。和這個基準相當或稍高的成長股,經常值得投資。

    以非常合理的本益比購入成長型股票有許多好處,如果你的成長估計正確,你會得到前面提過的雙重好處:股價常會因盈餘增加而上揚,同時本益比也因為成長率受到認同而提高。

    我建議的策略是,購買尚未被人發現,本益比還沒有高出市場水準的成長股。

    彼得‧林區只購買成長率大於本益比的股票。成長50%、本益比25的股票(成長率比本益比為2),在他看來,優於成長20%、本益比20的股; (成長率比本益比為1)

    尋找低本益比的成長股。如果它真有成長,則利潤通常加倍一盈餘和本益比兩者皆上升,所得豐盛。留心超高本益比的股票,因為它已充分反映未來的成長,若成長未實現,損失會相當慘重一盈餘和本益比都下跌。

    規則三:尋找有題材的成長股,讓投資人建造空中樓閣

    規則三就是你要自問,你的股票是否有故事題材可以滿足大眾的想像。它是否能激發有感染力的夢想?是否能讓投資人建立空中樓閣?空中樓閣是否建立在磐石上?

    遵循規則三不需要技術分析專家的技巧,只需憑直覺或投璣意識,判斷股票的「故事」是否能吸引群眾一特別是機構投資人。

 

    堅信重複的股市模式是源於統計上的幻覺。

    這個隨意擲銅板而來的圖形和正常股價圖非常相似,甚至也有漲跌循環。當然我們從擲銅板所看到的明顯循環並非規律發生的;就像真的循環一樣,股市的漲跌也同樣不規律。

    缺乏規律正是關鍵所在。股價循環就和賭徒的好壞運一機,沒什麼週期可言。即使股票看起來像是有漲勢,彷彿前一時期出現的漲勢一樣,但這對目前漲勢是否持續、持續多久,並無法提供有用的訊息。股市歷史的確會重演,但方式千變萬化,足以破壞任何試圖由過去圖形尋求發財機會的努力。

    我並沒有說技術分析的策略從來不賺錢,相反地,它們經常賺錢。重點是,簡單的「買進並持有J(買進一種或多種股票並長期持有)一樣賺錢,甚至賺更多。

    人們總是要找解釋和模式,就算擲銅板的隨機事件中確實常有連著來的情形發生,人們卻拒絕承認那是隨機。股市情況亦然。

    事實上,對技術分析進行的各式研究,結論顯然都非常一致:沒有一種技術分析能持續超越令人心安的買進持有策略。隨機漫步理論的基本結論就是:技術分析的方法不能用以擬定有效的投資策略。

    *索波(Edward O.Thorp]真的發現了玩二十一點的致勝祕訣,並把它寫在<打敗發牌人>(Beat the Dealer)一書中,從此賭場改用多組撲克牌,使人較不容易算牌,最後乾脆禁止算牌的人參與賭博。

 

    密西根大學納蓋特。西布恩教授發現,以三十年為一週期,95%的重大市場獲利大多來自期間內7,500個交易日裡的90天。如果你碰巧錯過了這90天,雖然僅占全部交易日1%多一點,你在這段期間裡從股市得到的長期豐厚報酬仍全都被一筆勾銷。所以重點在於,短線投資人可能會錯失重大影響投資績效的幾次短暫多頭行情。

    如果過去股價對預測未來股價沒什麼用,就不必採用任何技術分析規則來選擇買賣時間。簡單的買進並持有,並不亞於任何技術分析策略。

    依據個人的投資目標組合買進後長期持有,可以節省你不少投資費用、手續費、稅負,而且績效不遜於任何技術分析方法。

 

    不論對方多麼專業,我們都不應對任何判斷的正確性不假懷疑。既然許多判斷的可信度如此低,證券分析師的預測工作本身又特別困難,他們當然也不例外。

為什麼分析師預測未來盈餘這麼困難?

  • 隨機事件的影響
  •  

二、「創意」會計程序,創造令人存疑的盈餘

三、分析師本身犯下的錯誤

    當你那些專業同事都和你有志一同時,更容易犯錯。凱因斯說過:「世俗的智慧告訴我們,隨俗而失敗,比不隨俗而成功,更能得到讚美。」

四、最好的分析師轉任銷售部門或轉作投資管理、避險基金

五、研究部門與投資銀行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

    在華爾街,沒有投資銀行業務的公司,比起推薦公司有投資銀行業務的證券商,推薦品質好得多。基本上,分析師是拿錢吹捧自己公司送上市的股票。

 

    多項研究再次相當一致地顯示:投資人購買共同基金的獲利,並不比買進並持有沒有管理的廣泛股票指數好。換言之,長期而言,共同基金的投資組合並不優於任意選定的股票組合,雖然基金在某些時期的績效會特別好,但它們不會長久,而且無法預測基金在未來的表現。

    持有股票做為長期投資標的比擇時操作更好,因為你在股票多頭時的獲利大過空頭時的損失。他們的結論是:擇時操作者的判斷必須有70%的正確率,才可以勝過買進特有的投資人。不過我可沒見過任何人對市場變動的預測有七成把握。

    彼得。林區,以及著名的巴菲特都承認,大多數投資人購買指數基金會比投資於積極管理的共同基金更為有利。

 

    就長期而言,承擔較高風險的投資人確實得到較高的報酬做補償。

 

    富比士(Steve Forbes)就深諳此理,他引述他祖父在他小時候所提出的忠告:「推銷建議比接受建議更有利可圖。」

 

個別投資人不理性的行為: 過度自信、偏誤的判斷(被某個錯覺愚弄,自認為可以控制投資結果)、從眾行為(團體迷思、尋找最後一個傻瓜)、損失趨避(架構效應,選項的架構方式,可能會導致決策者做出極為不同的結果。)、驕傲與後悔。

 

    經濟歷史學家肯德伯格所言:「沒有什麼事情比看到朋友發財更有害一個人的福祉和判斷力。」

 

    在業餘網球賽中,得分大多不是靠我方的熟練表現,而是靠敵方的失誤而來,投資也是如此。

 

行為財務學提供的最佳見解:

  • 避免從眾行為

二、避免交易過度頻繁

三、如果你已進場:賣掉賠錢股、不賣賺錢股

四、投資人其他的愚蠢行為

    提防新上市股。不要以首次發行價格買進IPO,也絕不要在交易價位開始高於IPO價格之後買進lPO。從歷史上來看,IPO並不是好交易。

    不要輕信小道消息。別向喘不過氣的人買任何東西。

    不要信任任何完美的計畫。只有騙子才能夠抓住市場時機。

    投資人也絕不應該忘記這句格言:「如果有什麼事情好到.不像是真的,那可能就不是真的。」

 

    股價可預測的程度有限,其實用性被過度渲染。我將要證明遵循效率市場理論的主張,買進並持有廣泛的市場指數,依然是唯一有效的策略。短期而言,雖然市場不盡然理性,長期來說,市場總是理性的。還有,沒有任何人、任何技巧,能永遠正確地預測未來,這一事實的本身就告訴我隨機漫步策略的正確性。

    多數效率市場學說派與我認為,市場是否有效率取決於兩點。第一,市場是個神奇的成功機制,能夠迅速、而且(大多數時間)正確的反應新消息。反應機制或許不是立即的,有時短期內會反應不足,但總的來說股價能夠合理反應大眾種種對各公司的認知。第二個特徵也是我認為更重要的一點:金融市場不容許投資人獲得高於平均的報酬,卻不承擔高於平均的風險。

 

    沒有人能持續成功的預測市場的走向,或是個別股票的相對吸引力,因此沒有人能持續獲得高於市場平均的報酬。雖然市場上偶爾出現有利可圖的交易機會,但當它們為人所知之後就失效了。無論個人或機構,到現在為止,都未能長期、持續地找出經過風險調整、有利可圖的股票交易機會,特別是當它們需要付稅和交易手續費時。

 

    泡沫的存在,並未使效率市場假說的主要教訓,也就是「幾乎不可能持續擊敗市場」無效。我們事後才知道泡沫已經存在,而且暴利是留給那些以高價出售的人。但是要「預先」知道泡沫何時會膨脹,何時會破滅,即使並非不可能,也極為困難。要從檢視歷史價格來識別資產價格泡沫,根本不可能。此外,關於資產合理價格的衡量方式,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讓人很難判斷市場價格是否能由基本面來支撐。事後證實,一些驚人的價格上揚受到良好的支撐。

 

    在紙上行得通的技巧,搬到需要高額交易成本的真實投資中不見得有效。這位基金經理人告訴我:「我從沒見過不滿意的紙上測試結果。」我們不要忘記,學術界的紙上測試和管理真錢不能相提並論。

    只要有股市存在,投資人的集體判斷就有可能出錯。毫無疑問,某些股市參與人明顯的不夠理性。因此,股價異常和可預測報酬的模式有時候會存在,甚至存在一段時間,但我懷疑,最終結果將會導致我們放棄以下信念:股票市場在利用資訊上極有效率。

    效率市場假說的基本觀念是,有一些明顯的機會可以獲取經過風險調整的額外報酬,而且人們會群起運用這些機會,直到機會消失為止。這兩個觀念,和效率市場假說批評者提出的任何看法一樣合理,同樣是常識。系統性地擊敗市場實際上仍然很困難,但是效率市場假說依舊是極為有用的操作假說。如果地上有100美元鈔票,它們不會長久在那裡。

 

個人理財的十項演練

練習一 未雨綢繆

   事實很殘酷,因為推動資產成長最重要的因素是節流而非開源,而且節流需要紀律。如果沒有定期儲蓄計畫,不論你在投資基金上獲利5%10%、甚至15%都不重要了。要能夠保障財務安全,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展開定期儲蓄計畫,並且愈早實施愈好。邁向舒適退休生活的唯一可靠之路是緩慢持續地儲蓄,但是幾乎沒有人奉行這項基本原則。

    要相信的是時間而非時機。就如某銀行櫥窗上的告示牌所寫的,「積少成多,但是要行動才算。」

    穩紮穩打致富的祕密在於複利奇蹟。

    要彌補逝去的時間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厲行簡約的生活方式,並且立即開始嚴格的儲蓄計畫。此外,你也必須繼續工作,將退休時間往後延幾年。

 

練習二 不要被發現兩手空空:讓自己擁有現金資源和保險

    記住莫菲定律:可能會出錯的地方一定會出錯。也不要忘記奧圖(O'Toole)對莫非定律的評語:莫非生性樂觀。壞事一定會發生在好人身上。生活是有風險的事業,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發生非預期的財務需求。

    要有現金儲備,至少可以因應三個月的生活費。

    需要保險。建議買可展期的定期險。較有效的增加資產的辦法是,買定期保險,把節省下來的錢用來投資。

    避免買遞延變額年金。獲得財務安全的中心原則是:簡單至上。避開任何複雜的財務產品以及一直想要推銷商品、熱心過頭的業務員。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應該考慮購買變額年金保險,那就是如果你非常有錢,而且厭倦所有其他租稅遞延儲蓄替代方案。即使如此,也應該向先鋒集團等低價保險業者購買。

 

練習三 保持競爭力:手上的現金收益得跟得上通貨膨脹

    可打敗通膨的短期投資工具: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找費用低的)、銀行存單、國庫券(目前最安全的財務工具)、免稅貨幣市場基金(在美國還可以節稅)

 

練習四 學習如何節稅

 

練習五 確定鞋子合腳:釐清投資目標

    一開始,你就要決定你願意承擔的風險,以及最能配合你稅賦級距的投資。沒有一種投資會是所有人的最佳選擇。

    每位投資人都必須在吃得好和睡得好之間找到平衡點,決定完全在自己。

    在選擇特定證券投資前一定要了解自己。你需要問自己的最重要一個問題是,在股票市場劇烈下跌時你的感覺如何。如果你感覺自己要生病了,甚至決定把所有股票賣光,而不繼續持有一個分散投資的組合,那麼,你並不適合持有大量股票。

 

練習六 投資由自宅開始:租賃使投資肌肉鬆軟

    無論幣值如何升貶,位於一片好土地的好房子,永遠有價值。只要世界上人口繼續成長,對房地產的需求會是對抗通貨膨脹最可靠的武器。

    在通貨膨脹節節高升的時期,房地產的報酬常高於股票,反之,則不及股票。總體來說,房地產是報酬優渥的良好投資,又是對抗通貨膨脹的極佳利器。

    我的建議是:盡可能擁有自己買得起的房子。

    如果你計劃把投資轉入不動產,我強烈建議你把部分資金投入房地產投資信託。首先,持有房地產的報酬與普通股票相當,而且能產生良好的股利收益。房地產可以提供分散風險的好處。房地產的報酬與其他資產的相關性通常極低,可以降低整體的風險。不僅如此,房地產也是可靠的抗通貨膨脹工具。

 

練習七 了解債券

    有四種債券特別值得考慮:()無息債券(在一段預先決定的期間內將資金鎖定高收益) ; () 債券共同基金(讓你能購買債券組合的持份);()免稅公債與公債基金(適合那些適用最高稅率級距的幸運兒); ()美國財政部抗通貨膨脹證券(TIPS)

()無息債券

    無息債券以面額大幅折價發行(例如每一元打對折),再逐年遞增,回升為面額。持有至到期日,投資人就能收到債券面額。

    無息債券最吸引人之處在於,購買人沒有「再投資」的風險。無息債券能保證投資人的資金,持續以到期收益率再投資。

    無息債券最大的缺點則是,國稅局要求需要繳稅的投資人,每年將債券面額和購入價格的差額比例分配申報年所得。

() 債券共同基金

    開放型債券(共同)基金擁有部分長期無息債券的優點,但買賣卻更方便、更便宜。雖然它們不保證利息能以不變的利率再重複投資,但它們的確可提供長期穩定的收入,特別適合那些靠利息生活的投資人。

   我建議投資於低費用的債券指數基金。無論如何,你都不應該購買收取佣金的基金,你不需要付費取得可以免費取得的事物。我自己偏好的是持有各種不同債券的全債券市場指數基金(Total Bond Market Index Fund)

()免率債券有利高所得的投資人

()熱門選擇:抗通膨公債

   抗通貨膨脹公債在租稅上有一項非常不利的特質,就是抗通貨膨脹公債的稅賦不僅限於利息收入,還包括本金因為通貨膨脹調整而上升的部分。問題在於本金增加的部分只有在到期日才會支付。如果通貨膨脹很高,所領到的利息可能還不足以支付本金上漲部分的所得稅,通貨膨漲愈高,問題愈嚴重。因此抗通貨膨脹公債不適合要納稅的投資人,只適合用於受租稅優惠的退休計畫。

 

練習八 投資黃金與收藏品宜謹慎

    實際上,所有的黃金都是買來囤積或投機,以便日後再以較高價出售的。幾乎沒有黃金是買來用的。在這種市場中,無人能預測價格走勢;最佳的建議是,少量持有以做為廣泛分散風險的工具。

    其他收藏品又如何呢?它們沒有黃金市場裡的價格調整功通常不適宜做為外行人的投資工具。例如鑽石常被說成是人最好的朋友,但對個人投資人而言,其風險和缺點極大。你要記得買鑽石的佣金成本很高。就個人而言,鑑定其品質也極端困難。我能保證,想賣鑽石的傢伙肯定遠多於想買鑽石的人。

    投資收藏品的話,我建議你:因為喜歡而買,不要因為指望它能升值而買。別忘了贗品與假貨其實司空慣見。投資收藏品還需要付出高額的保險費及永無止盡的保養維護費一所以你不僅沒有股利或利息收入,反而要不斷支付費用。依我看來,許多自認收藏了利潤的人,其實是在收藏麻煩。

    我也會避開避險基金以及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避險基金是基金經理人的搖錢樹,他們從中收取高額管理費和利潤的20%,投資人不可能從中獲利。這些基金的平均績效相當令人失望。沒錯,最佳的基金表現很好,但除非你是已經建立明確優先部位的機構投資人,否則你成功投資的機率實際上是零。別管這些外來的東西一它們不適合你。

 

練習九 傭金不是隨機訂定的,某些經紀商收費較低

    可以找手續較便宜的經紀商,但是,讓我先警告你,每天在股市進進出出的投資人,很少有獲利的。不要讓低手續費引誘你成為一個不成功的短線交易客。

    另外也要記住,在購買共同基金時,成本非常重要。收費最低的共同基金經常會產生最高的淨報酬率,共同基金產業可讓你得到你沒有付費的東西。

 

練習十 避開坑洞和絆腳石:分散投資的步驟

    分散投資可以降低風險,使你更可能達成配合投資目標的長期平均報酬,因此,在每個投資類別中要多方持有不同的標的,雖然普通股票應該為投資組合的主幹,但不應該是其中唯一的投資工具。

 

最後檢查

    沒有保證致富的捷徑,只有承擔較高風險(或是犧牲一些流動性)才能得到較高報酬。

    你能容忍的風險,部分要由你的入睡點來決定。

 

 

決定股票和債券報酬的因素

    普通股的長期報酬由兩項主要因素決定:購入股票時的股利收益、股利和盈餘未來的成長率。原則上,普通股的價值等於其現在或未來所有股利現金流量的折現槽。「折現」觀念反映出:明日才收到的一塊錢,價值不及今日在手上的一元。股票投資人購買的是企業的所有權,目的在於收到一連串快速成長的股利收入。就算公司目前只支付很少量的股利、保留多數(甚至全部)盈餘再投資,投資人也往往假定再投資能使未來的股利成長加速,或是盈餘成長加速,使公司得以買回股票。

利用股價等於股利現金流量的折現值(或是藉股票買回而歸還給股東的資金),可以導出股票長期總報酬的簡單公式:

 

    長期股票報酬=原始股利收益+股利成長率

 

    在短期內(例如一年或數年),決定報酬的還有相當重要的第三項因素,那就是評價關係的改變一講明白一點,就是價格股利之比(price dividend multiple)或本益比的變化。價格股利比的增減,與我們較常使用的本益比常呈同方向變動。

    價格股利比和本益比逐年的變化極大。這些本益比也受利率影響:利率低時,與債券競爭資金的股票就往往以低股利報酬和高本益比出售。利率高時,股票收益也提高以資競爭,並企圖以較低的本益比來售出股票。

   

    許多分析師質疑現在股利是否仍然和過去一樣重要。他們說,公司愈來愈傾向於以買回股票的方式把盈餘分給股東,而不增加股利。買回股票的壞處在於圖利自我。管理階層的報酬一大部分來自於股票選擇權,而選擇權只有在盈餘和股票價格上漲時友有價值。買回股票是達到這個目的的簡單手段。股票上漲對主管有利,因為提高了股票選擇權的價值,增加股利卻只嘉惠股東的荷包。長期而言,盈餘和股利可能曾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成長。

    債券的長期報酬比股票容易計算。長期下來,債券投資人收到的收益率約等於購買該債券時的到期收益率。

    債券在到期日之前出售,其報酬率較難估計。此時,債券持有期間利率(債券收益)的變動成為決定其淨報酬的主要因素。利率上漲時,債券的價格將下跌,使原來流通在外的債券能與新發行而利率較高的債券競爭。利率下跌時,債券的價格將上漲。要記住的原則是,不能持有債券至到期日的投資人,在利率上升時受害的程度,一如其在利率下降時受惠的程度。

    通貨膨脹是擾亂投資報酬的程咬金。對債券市場而言,通貨膨脹率上升絕對是件壞事。

    原則上,普通股股票應可對抗通貨膨脹,不應受通貨膨脹率上升之苦。長期普通股股票的報酬率,等於原始股利收益率加上股利成長率。至少在理論上,通貨膨脹率上升1%,包括廠房、設備、存貨價格在內的所有價格也應上升1%。因此,盈餘和股利的成長率應與通貨膨脹率同步成長。所以,就算所有債券收益率隨通貨膨脹而上升,股利收益率(或價格股利比)並不需要改變。這是因為預期成長率應該和預期通貨膨脹率一起增加。但實務上並非真的如此。通膨出現,風險上升,可能造成市場恐慌,使本益比下降。

    股票的報酬由三項因素決定:()購買股票時的股利報酬率,()盈餘成長率,()股票評價的改變,也就是本益比的改變。債券的報酬決定於: ()購買時債券到期日的報酬率,()利率(報酬率)的改變對債券價格的影響,這會影響到期日前出售債券的投資人。

    讓我們先看2010年底的債券市場,長期債券持有人的回報不難估計。如果持有優良的公司債到到期日,報酬大約5~6%。持有長期不付息和國庫公債至到期日,報酬大約4%。持有長期抗通貨膨脹債券,實質報酬大約2%。假設通貨膨脹率停留在每年2%左右,政府和公司債券將提供投資人正的投資報酬率,因此,債券不失為新世紀之初可行的投資工具。但是記住,這些報酬遠低於六○年代以來的水準,此外,如果通膨加速,利率上揚,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債券報酬率甚至會更低。

    短期內決定股票報酬的最主要因素是投資人對股票評價的變化,也就是市場本益比和價格股利比的變動。在這裡要回到第十一章的結論,也就是沒有任何預測股票評價的統計方法是靠得住的。在假設市場評價關係不變的情況下,去估計投資報酬。這個數字恐怕很接近我上面提到的7.5~8%

    我們生活在一個危險而且不安定的世界,代表投資個人在持有股票時理當要求相當的風險溢價。預料不到的事經常會發生。

    重點是,不要靠著照後鏡來投資。不要用過去的報酬來預估21世紀的報酬。股票和債券未來的報酬,絕對將低於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的數字。當股利報酬率只有2%左右,我們對未來股市長期報酬最可能的估計將只有一位數字。

 

    經濟學家易普生(Roger Ibbotson)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研究不同投資組合的報酬。據他的說法,投資報酬90%以上決定於所選擇的投資類別及其比例,10%以下由選擇的特定股票或共同基金決定。

   

配置資產組合五原則

歷史告訴我們風險和報酬是相關聯的。

投資於股票和債券上的風險,得視持有期間的長短而定,投資人的持有期間愈長,資產報酬產生變化的可能性愈低。

    你可能投資利率5.25%的二十年期美國公債,只要能持有整整二十年,一定能賺到5.25%的報酬。問題是如果你明年必須出售債券,你的報酬率可能是20%0%,甚或有損失一如果當時的利率水準大漲,使債券價格大跌。我想你現在可以明白為什麼年齡和持有期間,不僅能影響你承受的風險程度,甚至也能決定各投資計畫風險的大小了。

    有沒有可能增長股票持有期,風險就會跟著減低?答案是「絕對可以」。股票投資的大部分(不是全部)風險,可以藉著「不論景氣好壞,長期持有」的策略加以消除(買進持有策略在前面的一些章節裡討論過)

平均成本投資法可以更進一步減低投資股票和債券的風險。

再平衡策略可以降低風險,有時還能增加投資報酬。

你必須明白對風險的心態與承受風險能力之間的區別。你能承受多少風險,需視你的整體財務狀況而定,包括你在投資所得之外有什麼收入來源和種類。

 

    你能握有投資的時間愈長,投資組合申股票所占的比例就該愈重。一般而言,只有在你能長期握有的情況下,你才比較可能從股票投資中獲得良好的報酬。

    在二十或三十年的投資期間,股票通常是明顯的贏家。在投資組合中股票的比例,年輕人應該高於年長者。

    我不是指,長期持有股票就不會有風險,你持有股票愈久,你的投資組合最終價值的變動性確實會增加。此外,我們知道,投資人曾經歷數十年普通股產生幾近零的總報酬的時候,但是對於持有期間至少有二十五年的投資人,特別是再投資股利、甚至透過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 averaging)將之加入其持有股份的人而言,普通股報酬很可能勝過安全的債券、甚至是政府擔保儲蓄存款帳戶的報酬。

    最後一點,也許是年齡愈大投資應該愈保守的最重要理由。因為年老的投資人有薪水可領的日子不太長,萬一股票市場產生負的報酬,他們也不能依靠薪水收入來生活,這將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水準。債券的穩定收入一就算比較少一是比較理想的投資。因此,他們的投資組合中,股票應該占有較小的比例。

 

    有一項非常簡單、可以降低風險的投資技術,叫做「再平衡J (reba.lancing),它甚至還能增加投資報酬。這項技術會替你重新調整你在不同資產類別(例如股票和債券)的資產投入比例,以配合你的年紀和對風險的看法及容忍度夕假設你決定自己的投資組合應該是股票占60%,債券占40%,在一開始進行投資計畫時,你就按該比例把資金分配到這兩種資產類別。但是一年後,你發現你的股票大漲,債券卻下跌,因此投資組合現在是股票占70%,債券占30%70-30組合顯然是風險較高的配置,並非最符合你風險容忍度的組合,再平衡技術於是會賣出部分股票(或股票共同基金)並買進債券,以使比例恢復到60-40

 

    適合你的投資應視投資收入以外的所得而定。你賺錢的能力也就是負擔風險的能力,通常和你的年齡有關。

調整人生各階段的三個投資策略

.特殊的資金需求必須有特定的資產支應

.了解你對風險的忍受程度

    通則在決定個人資金如何以適當的比例,分配到各種資產時很有幫助,但這樣的資產配置是否管用,端視你夜晚能否安睡而定。風險忍受度是任何理財計畫都很重要的部分,只有你自己可退休後主要的組合應以各債券為主。以決定對風險的態度。足堪告慰的是,投資普通股票和債券的持有期愈長,風險就愈低,但是:你得有耐性忍受過程中投資價值逐年波動的情形。

.持續規律地儲蓄,即使小金額也有效果

 

人生四階段投資指南

    這裡有一個常見做法:讓債券所占的比重等於你的年齡。然而,我建議即使到六十多歲,投資組合請依然保持40%的普通股票,並配置15%到房地產證券(REITs),讓所得能隨通貨膨脹成長。事實上,自從我在一九AO年代首次提出這些資產配置以來,人類平均壽命已大幅提高,因此我增加了股票比例。

    當然你不一定要採用我所推薦的基金類型,但要確定它們是真正免收佣金而且低成本。每個人都應該盡可能擁有自己的住家。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相當分量的房地產,投資組合中應該包括房地產的證券。

 

    屆臨退休的嬰兒潮世代人士如果不希望晚年生活窮困潦倒,就必須面臨兩個實際的選擇:一則是開始厲行儲蓄計畫,一則是努力創造成功的事業,然後英年早逝。如同導演亨利。楊曼(Henny Youngman)曾說的:「如果我四點前過世,我已經賺到我從不需要用到的所有錢。」

    我會建議每個人盡量延後退休,並且延後領取社會安全退休金,直到屆臨完全退休年齡為止,以充分提高年金。我只建議健康狀況極差、估計壽命較短的人在可以開始領取退休金的年齡盡早領取。

 

20多歲(現金5%,債券15%,房地產10%,股票70%)

    生活型態:節奏快速、積極、收入穩定、承擔風險的能力高。需要有規律的儲蓄以累積資產。

現金(5%):貨幣市場基金或短期債券基金(平均到期日11.5)

債券(15%):無息公債、或免佣高品質債券基金、部分抗通膨國庫券

股票(70%):1/2美國股票,要包抓小型成長公司;1/2外國股票,包括新興市場。

房地產(10%):REITs的投資組合

    *如果債券投資不在退休計畫中,應該採用免稅債券

 

40歲前後(現金5%,債券20%,房地產10%,股票65%)

生活型態:中年危機。沒有小孩的雙薪家庭承擔風險的能力依然相當高;日益高漲的大專學費,使得有學費負擔的家庭不再能承受風險。

現金(5%):貨幣市場基金或短期債券基金(平均到期日11.5)

債券(20%):無息公債、或免佣高品質債券基金、部分抗通膨國庫券

股票(65%):1/2美國股票,要包抓小型成長公司;1/2外國股票,包括新興市場。

房地產(10%):REITs的投資組合

    *如果債券投資不在退休計畫中,應該採用免稅債券

 

55歲左右(現金5%,債券27.5%,房地產12.5%,股票55%)

生活型態:許多人還有大專學費的沉重負擔。不論生活型態如何,這個年紀的人都該考慮退休以及確保收入。

現金(5%):貨幣市場基金或短期債券基金(平均到期日11.5)

債券(27.5%):無息公債、或免佣高品質債券基金、部分抗通膨國庫券

股票(55%):1/2美國股票,要包抓小型成長公司;1/2外國股票,包括新興市場。

房地產(12.5%):REITs的投資組合

    *如果債券投資不在退休計畫中,應該採用免稅債券

 

65歲左右(現金10%,債券35%,房地產15%,股票40%)

生活型態:享受休閒活動,但也要注意重大醫療支出。承擔風險能力很低或為零。

現金(10%):貨幣市場基金或短期債券基金(平均到期日11.5)

債券(35%):無息公債、或免佣高品質債券基金、部分抗通膨國庫券

股票(40%):1/2美國股票,要包抓小型成長公司;1/2外國股票,包括新興市場。

房地產(15%):REITs的投資組合

    *如果債券投資不在退休計畫中,應該採用免稅債券

 

    科幻作家席奧多爾。史鐸金(Theodore Sturgeon)創造的「史鐸金定律J (Sturgeonk Law):你所聞所見的每件事物有95%都是垃圾。」這句話當然適用於投資界。

 

年金的缺點

1年金受領人過世時,身後將不會留下任何遺產

2消費彈性小,很難隨時變更

3年金可能所費不貲

    許多年金,尤其是是保險業務員銷售的年金,都所費不簣。購買者不僅要支付投資管理費用和保險公司的費用,還要支付業務員的銷售佣金。因此,有些年金可能是極差的投資。

4年金可能缺乏稅務效率

5 在台灣,保險公司很有機會倒閉(這條我自己加的 XD)

    作者建議讀者,將資產部分年金化是最沒有風險的方法。先鋒集團等聲譽良好的公司擁有費用低且不需銷售佣金的年金,想要在購買年金時做明智的抉擇,上網購買時就應該先做一些比較。

 

自行投資

    現在你準備動用儲蓄金做為退休生活費,那麼若要確保有生之年不會用光積蓄,你可以動用多少錢?我的建議是使用「4%解決方案」

    根據「4%解決方案」,你每年最多只能動用總儲蓄金額的4%。如果遵循這個比率,你即使活到一百歲也不可能花光積蓄,而且還可以留下一筆錢給你的繼承人,這筆錢的購買力和你整體退休儲蓄金的購買力相當。根據4%規則,你需要450,000美元的儲蓄,才能在退休時產生每個月1,500美元或每年18,000美元的收入。

    通則是:先估計投資資金的報酬,然後再減去通貨膨脹率,以決定可維持的支出水準。就是4%的估計方法。

    如果你尚未達到退休年齡,請慎重考慮盡力儲蓄,這樣你到退休時,即使提領率壓低,你仍可以過著舒適的生活。

 

進軍股票市場三大步

不用腦的方式:購買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以最低的費用獲得市場報酬率;一般積極進出的基金每年的費率大約是1%。所以,一般積極進出的基金所得到的報酬無法勝過股市整體的報酬,就是差在從總報酬扣除的管理費用。

    許多研究已證實,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表現,長期優於共同基金和機構投資人的平均績效。成長型和價值型共同基金能勝過股票指數的,實在屈指可數。

    指數基金的報酬率經常比一般共同基金高,主要原因在於管理費用和交易成本。指數基金管理費通常低於0.1%,一般基金每年的管理費平均是1%。還有,指數基金只有在必要時才進行買賣,而一般共同基金的週轉率通常接近1OO%。這樣的週轉率所產生的交易成本,保守估算也會把績效往下拉。即使股市不是完全有效率,整體而言,積極進出的基金所得到的報酬,也無法勝過股市整體的報酬,因此平均而言,一般基金的績低於股票指數,差額在於管理費用和交易成本。

    全面分散風險的規則,消除了損失特別慘重的可能,但它當然也消除了獲得高於市場平均報酬的機會。所以,許多華爾街評論家稱投資指數基金為「保證平庸」。但經驗告訴我們,購買指數基金可能得到高於一般基金的報酬,因為高額顧問費和頻繁進出所產生的手續費降低了後者的投資收益。指數投資人確定可以得到市場報酬,許多人都會覺得這種保證每次平手的股市遊戲相當有吸引力。

    投資人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是沒有作充分的國際分散投資,美國經濟只代表40%多一些的全球經濟。

    對於要投資於指數基金的一次性投資而言,ETFs是絕佳工具。但是投資ETFs需要支付交易成本,包括證券商的手續費(有些免手續費),以及買價和賣價的差額,免收佣金的共同基金比較適合長時間小額購買的投資人。我建議你們避免隨時進出ETFs或融資操作。我同意先鋒集團創辦人伯格的看法,他說:「投資人短線進出ETFs,是在割自己的喉嚨。」

     即使你想要購買個別股票,請做機構投資人愈來愈常做的事:依照建議的路線使投資組合的核心指數化,然後用額外的資金進行積極投資。有了堅強的指數型基金核心,你的投資風險就會遠低於積極型投資組合的風險,而且即使你犯了一些錯誤,它們也不會是致命的錯誤。

 

深思熟慮者的方式:自行投資

   規則一:只購買至少能維持五年「盈餘成長超過平均」的股票

   規則二:不要購買股價高於合理真實價值的股票

          在我的規則中,買本益比略高於市場平均值的股票一樣沒有問題,只要該公司的成長展望大幅高於平均值。你可以稱這種策略為修正版的低本益比策略,要買就買本益比相對於成長展望低的股票。只要你能夠正確地挑出成長優於平均的公司,你就會被獎賞以「優於平均的報酬」。

    規則三:購買有故事題材的股票,可以讓投資人建築空中樓閣

    規則四:盡可能減少進出

           如果你想要自行選股,我強烈建議採用混和策略:大部分資金投資於指數基金,用少部分可以承擔較高風險的資金來選股。如果你的退休基金大部分投資於廣泛的指數,股票投資也包含債券和房地產,在主要投資安全的情況下,你可以安心地購買某些個別股票。

    在最後的分析階段,即使我希望投資人因為遵循我的建議而成功,但我心裡明白,選股成功大多是由於幸運女神的眷顧。

   

代打方式:雇用華爾街專家

   如同先鋒基金創辦人伯格所說的,在共同基金事業裡,「可以撿到便宜」。我建議投資人只購買費率低於50個基本點(0.5%)和週轉率低於50%的積極進出基金。

 

墨基爾方式

    在早先的版本中,我推薦購買封閉型共同基金(實際是封閉型投資公司),因為他們具有吸引人的折價。這項策略的成果比預期更好;美國封閉型基金的折價大為縮小。

    本版付印時,美國封閉型基金折價的情形已消除大半,它們大都已不再是特別吸引人的投資標的了。但是某些國際基金和投資新興市場的基金仍有折價的情況。如果折價在未來依然可觀,由這些封閉型基金所組成的投資組合,或許比新興市場指數基金更值得投資。當10%的折價存在時,你應該打開荷包來購買封閉型基金。

 

    投資有點像是做愛,基本上它其實是藝術,需要某些天分和幸運之神的眷顧。事實上,少數表現超群、打敗市場的人,其成功有99%可能來自運氣。「雖然人們自吹自擂自己的行動有多麼偉大,」法國思想家羅謝佛德(La Rochefoucauld)寫著:「但是那多半來自機運,較少來自偉大的構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gma6613 的頭像
    sigma6613

    從谷底往上爬的人生

    sigma66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