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書其實只是講個概要,很攏統。是可以有個思考方向,但要執行起來,有很多的眉眉角角,書中都沒有提及。而且要確實的執行,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對一個散戶投資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我倒覺得,對於要開創事業的人,可能幫助還比較大。讓創業者去思索,投入的產業是否是個容易建立護城河的好市場。

 

 

第一章經濟護城河

    事業的價值等於它未來產生的所有現金。

    資本報酬率是判斷公司獲利的最好方法,它是衡量公司用投資人的資金產生報酬的能力。

 

第二章誤判的護城河

    有時候精明的策略雖然可以在經營困難的產業中創造競爭優勢,但市場上有個殘酷的事實:有些企業在結構上就是比其他企業好。

    最常見的「誤判護城河」是優異商品、龐大市占率、卓越執行力、傑出管理者。這四項陷阱可能讓人誤以為公司有護城河,很可能事實並非如此。

    有些公司擅長營運,從歷史可以看出,有些公司設法達成日標的方式就是比競爭對手可靠,難道營運效率不是競爭優勢嗎? 可惜不是,缺乏結構性競爭優勢時,光是比競爭對手有效率是不夠的。事實上,如果公司的成功只是因為比同業更精實,很可能它是在非常艱困與競爭激烈的產業裡營運,而效率是讓公司蓬勃發展的唯一方法。

    少數單獨探究管理決策效果的研究顯示,產業與多種其他因素控制不變時,管理者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這種結果是合理的,因為在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對極大組織本來就不大可能有很大的實質影響。

 

    以下的護城河才是真的:

    公司可能有無形資產,例如品牌、專利或法規授權,讓它得以銷售競爭對手無法跟進的產品或服務。

    公司銷售的產品或服務可能讓顧客難以割捨,因此衍生顧客轉換成本,讓公司有定價能力。

    有些幸運的公司因網絡經濟受惠,這是一種很強大的經濟護城河,可以長期封鎖競爭者。

    有些公司有源自流程、位置、規模或取得獨特資產的成本優勢,讓他們得以用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提供商品或服務。

    

    我們覺得有些事業就是比別人優秀,(所謂的優秀是指「更容易長期產生高資本報酬率J),觀察某些特質可以幫你從茫茫股海中挑出績優股。

    我認為卓越大都是環境造就出來的,是源自上述四項競爭優勢中的一種。

 

第三章無形資產

    以無形資產當護城河有個缺點,它可能不像你想的那麼容易發現。品牌可能失去光環,專利可能受到挑戰,授權可能被政府取消。

 

品牌

    投資人最常犯的一種品牌相關錯誤,就是以為知名品牌可讓業者享有競爭優勢,其實不然。品牌只有在提升消費者的付款意願或增加顧客的忠誠度時,才能創造經濟護城河。畢竟,品牌的打造與維持都需要成本,如果那些投資無法透過定價能力獲得報酬,或是吸引顧客重複消費,就無法創造競爭優勢。

    如果一家公司只因掛上品牌,即可比同業要求更高的價格,那個品牌很可能就是強大的經濟護城河。

    對以品牌為基礎的經濟護城河來說,最大的風險是萬-品牌失去光環,公司就無法再訂出高價。

    如果消費者光為品牌就願意多付點錢或經常購買商品,那就是護城河的明顯證明,但很多產品與公司即使有知名品牌,卻還是無法產生正向報酬。

 

專利

    專利保護雖然是非常寶貴的經濟護城河,但作為競爭優勢的時間卻沒你想的那麼長久。

    專利有一定的期限,一旦過期,競爭對手一定會馬上湧進。

    專利愈是有利可圖,就會有愈多的律師想辦法加以攻擊。

    一般而言,對於靠少數專利商品獲利的公司,投資人應該要特別提高警覺。因為競爭對手一旦對那些專利提出異議,公司的獲利就會大受影響,而且異議是否成功也難以頂測。專利可持續做為持久性競爭優勢的唯一情況是,公司已有不錯的創新紀錄,你相信他們會持續創新下去,而且公司也有多元的專利商品
 

政府推手

    最後一種能夠創造持久競爭優勢的無形資產是法令授權,法令授權讓競爭對手難以(或不可能)進入市場。公司需要獲得法令批准才能在市場中營運,但定價方面又不受監督時,這種優勢通常最為強大。

    如果你可以找到定價像獨占業者,卻不必像獨占業者那樣受到規範的公司,那就有可能是有寬廣經濟護城河的公司了。

    這類護城河不一定是依賴單一大型授權,有時集結一些難以取得的較小核淮也可以挖掘出一樣寬廣的護城河。

    最棒的法令護城河是由許多小規模的法令所衍生出來剖,而不是源自於一個可能改變的大法令。

 

    評估無形資產的關鍵,在於思考他們能為公司創造多少價值,以及他們可以持續多久。

 

第四章轉換成本

    除非你自己也使用那個產品(例如銀行帳戶),否則你很難發現因轉換成本而受惠的公司,因為你需要站在顧客的角度,才能真正了解成本與效益之間哪個較高。就像任何競爭優勢一樣,轉換成本可能隨著時間經過而強化或削弱。

    公司讓顧客難以改用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時,就創造出轉換成本。顧客比較不可能轉換時,公司就可以要求高一點的價格,維持高資本報酬率。

    .轉換成本有多種類別:和顧客的事業緊密結合、金錢上的成本、重新訓練的成本(例如:Adobe)等等。

    許多消費者導向的公司,例如零售業者、餐廳、包裝食品公司等等,因為低轉換成本正是這些公司的缺點。一般而言,消費者導向的公司常因為轉換成本低而受害。

 

第五章網絡效應

    因網絡效應而受惠的事業也是如此,他們的產品或服務價值因用戶數目的增加而上漲。這聽起來可能很單純,其實非比尋常。

    龐大的商家網絡讓美國運通比任何想要發行新信用卡的公司更具優勢,美國運通卡可以使用的地方愈多,那張卡對你來說就愈有價值。

    如果商品或服務的價值隨著用戶數的成長而增加,最有價值的網絡商品就是用戶最多的商品,它會衍生良性循環,排擠較小的網絡,讓大者恆大。

    尋找網絡型事業時,你會發現這種現象不是碰巧,以資訊或知識轉移為基礎的事業,比以實體資本為基礎的事業更常看到網絡效應。

原因在於資訊是經濟學家所謂的「共享財」。愈多人使用這些網絡,對其他人來說,這些網絡愈有價值。

所以重點是,在以分享資訊或連結使用者為基礎的事業中,比在販售獨享財的產業裡,更有可能找到網絡效應。我們在本章稍後會看到,這項準則並非絕對,卻是不錯的判斷標準。

但是在迅速成長而且消費者的偏好尚未定型的新種服務中(例如本例中的網拍),對手可能成功破解網絡效應。

公司想要因網絡效應受惠,就需要經營封閉的網絡。封閉的網絡一經開啟,網絡效應可能一下子就消失了。每次評估可能因網絡經濟而獲益的公司時,最好提出以下的問題:那網絡可能開放讓其他參與者加入嗎?

 

網絡型事業的常見效應:擁有較大網絡的效益不是線性的,也就是說,網絡經濟價值的成長比網絡絕對規模的成長還快。

 

第六章成本優勢

    價格是顧客購買決策中的一大決定因素時,成本優勢對逗類產業最為重要。思考某項產品或服務可否輕易被取代,即可找出以成本優勢創造護城河的產業。

    成本優勢可能是持久的,也可能迅速消失。身為投資人,你必須要能判斷競爭對手是否能複製公司的成本優勢。

    另一個辨識成本優勢是不是業內一大關鍵因素的方法,是想像有沒有商品可以輕易取代該產品。

    成本優勢可能來自四種來源:較便宜的流程、較好的位置、獨特的資產、較大的規模

 

較好的策略

    流程優勢很有意思,因為理論上它們無法長期存在而形成競爭優勢。畢竟,公司想出一種方法以更低的價格提供產品或服務時,競爭對手難道不會馬上模仿那個流程,讓自己的成本架構也媲美領先者嗎?當然,這種情況終究會發生,只是時間可能比我們預期的還久。

    流程導向的成本優勢在現有業者不可能迅速模仿,以及新進業者無法複製流程,或即使複製也可能破壞產業經濟的情況下,可以創造暫時的護城河。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戴爾與西南航空之所以成功,有部分原因在於競爭對手的怠惰或策略錯誤(例如捷威)。因競爭對手怠惰或失誤而建立的護城河並不是很堅固,所以投資人應該要密切注意流程導向的護城河,因為競爭對手模仿低成本流程或自行開發新流程後,他們的成本優勢通常也會著流失。

 

地點優勢

    這類成本優勢比流程導向的優勢更穩固,因為位置比較難以模仿。這類優勢在又重又便宜(價值對重量比低的商品),而且又在產地附近消耗的一般商品上較為常見。

 

唯我獨尊

    第三種成本優勢是可取得全球獨到的資產,通常只有大宗物資的生產者有這樣的優勢。如果一家公司很幸運能擁有一塊資源儲藏地,開採的成本比其他業者低,通常它就有競爭優勢。

 

第七章規模優勢

    只有比較大才是比較好。

    談到規模產生的成本優勢時,切記一點:公司的絕對大小沒有它相對手的相對大小來得重要。兩家大公司主宰整個產業(例如波音與空中巴士)時,他們相對於彼此,不太可能有什麼規模導向的成本優勢。不過,本章稍後我們會討論到,公司即使絕對規模很小,只要它比競爭者大很多,也可能有扎實的護城河。

   想了解規模優勢,應該要記得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之間的差異。廣義而言,固定成本相對於變動成本的比例愈高,產業的集中度通常也愈高,因為規模的效益較大。

    我們可以把規模導向的成本優勢進一步分成三類:配送、製造、利基市場。雖然基礎經濟學很強調製造規模,但依我的經驗,因具備龐大配送網絡或主宰利基市場而產生的成本優勢也一樣強大,而且在愈來愈服務導向的經濟體中,這類企業也比較常見。

    龐大配送網絡很難複製,通常是寬廣經濟護城河的來源。

 

    最後一種規模優勢是主宰利基市場。即使公司的絕對規模不大,但在特定市場區隔中比其他競爭對手大,就可以產生很大的優勢。事實上,在規模只能支持一家公司獲利的市場中,公司可以建立近乎獨占的優勢,因為對新進業者來說,為了跨入市場而投入資本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重點在於公司相對於產業的規模,而非公司的絕對大小。

 

第八章護城河受蝕

    遭到取代。這類威脅有兩種,第一種是銷售科技的公司(軟體、半導體、網路設備)在激烈競爭中未能維持頂尖地位。當然,銷售科技的公司通常一開始就很難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要,摧毀從不存在的護城河並不容易。被競爭對手取代基本上是多數科技公司的宿命,因為他們通常是靠推出比對手更好 /更快/更便宜的產品贏得生意。所以他們經常面臨的風i是,更好的商品上市後,眼見自己的競爭優勢在幾個月內消失。

    投資人投資科技促成的公司時,可能不覺得他們是持有科技股,但是顛覆性科技對科技促成的事業護城河,比對販售科技而衍生的事業護城河有更大的破壞力。

    產業震盪。產業結構的改變也可能對公司的競爭優勢產生持久的破壞。

    不好的成長。事實上,我認為企業最常自損競爭優勢的情況,就是在沒有護城河的領域中追求成長。公司大量投資沒競爭優勢的領域,等於是自己把護城河填平了。

    如果以往可以經常調高價格的公司開始遇到顧客的反彈,這就是公司競爭優勢減弱的明顯徵兆。

 

    如果公司的客群變得更集中,或是競爭對手的目標不是為了獲利,護城河可能就有危險了。

 

第九章找尋護城河

    有些產業的護城河比其他產業容易打造。

    我再重複一次,因為這點很重要:有些產業競爭非常激烈,經濟狀況不好,想創造競爭優勢難如登天。有些產業比較沒那麼競爭,連普通的公司都可以維持扎實的資本報酬率(沒人說過人生是公平的)。身為投資人,投資障礙低的產業比投資障礙很高的產業更有可能成功。

 

到適當的地方找護城河

    在科技業裡,你可以看到軟體公司通常比硬體公司更容易創造護城河。

    一般而言,電訊業的護城河通常是源自於有利的法規架構,或是因為競爭對手對利基市場沒有興趣(例如美國鄉下地方的一些電信業者)

    直接鎖定消費者的公司(例如餐廳與零售業者)通常很難建立競爭優勢,消費服務公司有寬廣護城河的比例是所有產業中最低的一個。消費服務公司如果真的有護城河(例如寢浴用品[Bed Bath &Beyond]、百思買[Best Buy]、目標百貨或星巴克),通常是因為他們多年來做對很多事情所累積的結果,衍生可靠的顧客經驗,讓顧客產生忠誠度並一再消費。這是做得到的,但並不容易。

    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公司在很多方面都和餐廳與零售業者有天壤之別。這個產業有寬廣護城河的比例,在晨星追蹤的產業中算最高的一個,主要是因為這些公司通常可以{把自己和客戶的事業流程做密切的整合,因此創造很高的轉換成本,讓他們享有定價能力與很高的資本報酬率。

    成本是最重要的考量時,很多公司都很難挖掘護城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工業原料業中很少看到護城河的原因。這表示顧客只在乎價格的高低。無論你喜不喜歡,一般商品業中都只有幾家公司能產生真正持久的成本優勢。

 

    那麼衡量公司獲利的最好方法是什麼呢?簡單,我們看公司的獲利相對於投入事業的資金,比率。從數字的觀點來看,這是區別績優股與平庸股的真正關鍵,因為公司的職責就是募集資金,投資專案、產品或服務,以產生更多的資金。產出的資金高於投入的資金愈多事業愈好。

    我們該如何衡量資本報酬率?三種最常見的方法是資產報酬率(ROA)、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投入資本報酬率(ROIC)

    資產報酬率衡量公司每塊錢的資產可產生多少收入,如果所有公司都只是一堆資產組成的,我們就可以用這個指標算出滿意的答案。

    不過很多公司都還有一些債務融資,所以資本報酬率中也包含我們需要考慮的財務槓桿要件。也因此我們看到股東權益報酬率,這也是計算整體資本報酬率的不錯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是衡量公司運用股東資本的效率,可以把它想成每塊錢股東資本所創造的獲利。股東權益報酬率有一個缺點,公司可以大幅舉債拉抬股東權益報酬率,但獲利卻毫無增加。所以觀察股東權益報酬率時,最好也同時看公司舉債多少。

    列投入資本報酬率,它兼顧了兩種優點,衡量所有投入公司的資本報酬,不分股東權益或負債。所以它也把負債納入考量(和資產報酬率不同),但排除股東權益報酬率可能讓財務槓桿高的公司看起來獲利很高的幻覺。它對獲利的定義也不同,可以排除公司融資決策(舉債或募股)所產生的效果,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代表事業真正運作效率的數字。計算投入資本報酬率的方法有好幾種,公式可能很複雜,所以數字不像資產報酬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那樣容易取得。結論是,你應該用類似股東權益報酬率與資產報酬率的方法解讀投入資本報酬率:報酬愈高愈好。

 

    有些產業的結構就是比其他產業獲利更好,護城河就在那裡,你的長期投資也應該投入那個方向。

 

    護城河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在結構好的產業中績效排名第四的公司,它的護城河可能還比在競爭激烈的產業表現最好的公司還寬。

 

第十章大老闆

    管理高層沒你想得那麼重要。

    公司是否有經濟護城河,產業的競爭動態通常比管理決策的影響還大。

    商場有個冷酷的事實:有些執行長想維持高資本報酬率就是比別人輕鬆。

    對著資產管理公司、銀行、或資料處理業者的名稱隨便射飛鏢,比隨便選個汽車零件公司、零售業者、或科技硬體公司的長期資本報酬率都高。

    長期而言,結構性競爭優勢比不當的管理決策影響更大。

    航空業原本就是很難經營的產業,那也是最後導致公司經營困難的原因。

    大家之所以那麼注意管理者,以為他們是公司命運的仲者,另一個隱約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都存有偏見。人先天就會想說一些不存在的故事,看一些不存在的型態。為看到的每個效果找出緣由,總讓我們覺得好過一些。找出事情是某個人造成的,又比怪罪「缺乏競爭優勢」更讓人滿意。但事實的真相是:在缺乏競爭優勢的公司裡,執行長很難創造優勢。在原本競爭優勢就很強的公司裡,執行長也難破壞優勢。

    投資人很容易就記住例外的情況:設法在難以經營的產業中創造護城河的公司,他們通常有見解獨到的卓越執行長。但是只注意這些公可的成功,以為他們的經驗就是常態而非例外,我們等於是把「有可能,和「很可能」混為一談。那樣是不好的,因為投資獲利最重要的是累積對自己有利的機率

 

第十一章實務範例

    判斷這些公司是否有護城河的三步驟流程。第一步是「秀出錢來」過去這家公司有不錯的資本報酬率嗎?分析時,最好盡量拉長資本報酬率的觀察期問,因為公司一兩年表現不佳並不會因此喪失護城河。(Morningstar.com可以免費取得十年的財務資料。)

    如果沒有扎實的資本報酬率為證,通常就表示沒有護城河。

 

    第二步是找出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找出公司為何能抵擋競爭對手,創造額外的經濟報酬。即使公司以往-有不錯的資本報酬率,如果那些報酬沒什麼理由持續到未來,公司也很有可能沒有護城河。

    第二步是應用所有競爭分析工具的地方。公司有品牌嗎?有專利嗎?顧客很難改用競爭對手的產品嗎?公司享有持久的較低成本嗎?公司因網絡經濟而受益嗎?公司可能受顛覆性科技或產業動態改變的影響嗎?

    假設我們已經找到一些競爭優勢的證據,第三步是分析那優勢可能持續多久。有些護城河是真實的,但競爭對手可能很容易就越過護城河。有些護城河很寬,可以肯定地預測未來多年都能產生高資本報酬率。這當然是很主觀的判斷,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建議大家把公司分得太細。在晨星,我們只把公司分成三類:寬廣護城河、狹窄護城河、沒有護城河。

 

先看10年以下這幾個數字的穩定性和數字,財務槓桿低,報酬率高,就很好。

淨利%(Net Margin %)

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Assets %)

財務槓桿(Financial Leverage)

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 %)

也可以看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ROIC)

 

    重點在於,除非公司有某種經濟護城河,否則未來它會創造多少股東價值都是難以預料的事,無論過去的紀錄如何都是一樣。觀察數字只是一個開始,仔細思考公司競爭優勢的強度,以及如何抵禦競爭才是重要的下一步。

 

第十二章護城河值多少?

    再好的公司,花太多錢買進都有損投資組合。

    買進的股價對未來的投資報酬很重要。投資方法的第二步是:「等這些事業的股價跌到內在價值以下時買進。」

    你買進股票以前不需要知道公司的確切價值,只需要知道目前的價格低於事業最可能的價值就行了。

    但我的確知道,當時的股價顯示市場假設它有10%的成長率。所以我的任務是判斷公司的成長無法超過10%的機率是多少。根據我的研究,我覺得那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我就買進那檔股票。如果公司恢復15%的成長率,我的投資就有了回饋。如果公司回到20%以上的成長率,我就大賺了。只有公司成長率惡化成個位數時,我才會虧損,我認為出現那情況的機率很低。

    我反向研究股價,觀察目前的市價中納入什麼樣的成長預期。這裡的關鍵重點是:我不需要確切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我只要知道未來很可能比現在的市價所暗示的情境更好就行了。

 

    公司的價值究竟是多少? 這個問題很簡單扼要,所以以下是簡單扼要的答案:股票的價值是它未來產生的所有現金的現值,就這麼簡單。

 

    自由現金流量常稱為「業主盈餘」,因為那真的是業主在不影響公司的營運下,每年可以從事業中拿走的錢。

 

    租屋收入的風險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棟房子都是租給資深上班族,比都是租給大學生還有價值,因為房東比較確定,每個月不必花太大的力氣就能收到房租。

 

    你剛剛已經學到評價公司時最重要的基本概念:預估的未來現金流量實現的可能性(風險)現金流量的可能大小(成長)需要多少投資才能讓事業持續運作(資本報酬率)事業產生超額獲利的時間育多長(經濟護城河)。使用價格乘數(price multiple)或其他評價工具時,謹記這四項因素,你一定可以做出比較好的投資決定。

 

    評價公司的工具有三種:價格乘數、收益率、內在價值,這三種都是投資工具組的要件。睿智的投資人會用一種以上的工具評估可能的購買標的。

    長時間而言,只有兩件因素會影響股價的漲跌:盈餘成長與股利所驅動的投資報酬,以及本益比變化所驅動的投機報酬

    市場觀感的改變(投機報酬)對於投資人在同產業同期間買進成長率大致相同的兩家公司股票,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

 

第十三章評價工具

    最基本的乘數是價格對銷售比(price-to-sales, P/S),亦即股票目前的價格除以每股銷售額。低利潤事業(如零售商)比高利事業(軟體業或製藥業)的價格對銷售比低很多。所以不要以價格對銷售比來比較不同產業的公司,否則你會誤以為利潤最低的公司都是便宜的好標的,而高利潤的公司都太貴了。

    我認為,用價格對銷售比評估利潤暫時受創,或利潤有很大改善空間的公司最有用。切記,高利潤就表示每塊錢銷售的盈餘愈高,價格對銷售比也就愈高。所以,如果你碰到低利潤公司的價格對銷售比和其他低利潤公司相當,但你覺得那家公司可以削減成本,大幅改善獲利時,那可能就是一檔物超所值的股票。

   

    1.隨時謹記影響評價的四要件風險、資本報酬率、競爭優勢、價買進風險較高的股票,以較高價買進資本報酬率高、競爭優勢強、成長前景較好的股票。

    2.使用多樣工具。如果一種比率或衡量方式顯示這家公司很便宜,再套用另一種方法評估看看。每一種方法得出的結果不一定都一樣,但如果一樣,很可能你就找到真正價值低估的公司了。

    3要有耐心。績優股很少跌到好價錢,但就像巴菲特所說的:「投資裡沒有『沒揮棒的好球』。」列出跌到好價格時你想買進的績優股名單,等候股價到達那個水準,然後買進。雖然你不想太挑剔(因為機會也有成本),但舉棋不定時,要謹記一點:沒賺錢總是比賠錢好。

    4.要堅定。你應該投資時,很可能全世界都叫你不要投資。新聞上都是正面標題,華爾街一片歡樂時,績優會有什麼好價格。新聞不妙、投資人過度反應時,它們才會變得很便宜。其他人都在賣時,你必須買進,要做到這點並不簡單,不過獲利卻很高,這就是好處所在。

    5.靠自己。根據自己對公司的研究,比根據名嘴的建議,更能得出比較好的投資決策。理由很簡單,如果你了解公司的經濟護城河來源,你覺得公司的股價低於其價值,成功投資人該做的逆勢操作對你來說就簡單多了。如果你總是聽取別人的情報與建議,自己沒礙研究,你會一直質疑那建議究竟好不好,可能會買在高點,賣在低點。

再好的股票以太高的價格買進,都是不當的投資。

 

    價格對銷售比對暫時獲利不佳或利潤變差的公司最有用。如果公司有利潤好轉的潛力,價格對銷售比很低,這可能是一檔便宜的股票。

    市帳率對金融服務業最有用,因為金融服務公司的帳面價值最能反映實質的事業價值。不過要特別注意市帳率極低的情況,因為那可能表示帳面價值很可疑。

    隨時注意本益比是用哪個E計算的,因為預測不見得成真。最好的E是你自己算的:觀察公司在業績蓬勃與低迷時的表現如何,思考未來可能比過去好還是差,然後自己估算公司在業績普通時的收益是多少。

    價格對現金流量比可以幫你找出產生現金多於收益的公可。公司可以先收現金當然最好,但是公司有很多會折舊的實質資產、總有一天需要替換時,這個比率可能會高估獲利。

    以收益率為基礎的評價方式很好用,因為你可以直接拿收益率和潰券等另類投資標的做比較。

 

第十四章何時賣出

    下次要賣股票時,自問以下的問題。只要其中有一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要賣股。

    .我犯錯了嗎?

    .公司營運惡化嗎?

    .我的錢有更好的投資標的嗎?

    .這檔股票占我投資組合的比例太高嗎?

    避免對買進價格念念不忘的一種方法,是每次買進一檔時就寫下買進原因,以及你預期公司未來的財務結果大會如何變化。萬一公司營運惡化,就拿出你的紀錄,確定你當買進股票的理由是否還成立。如果仍成立,就維持不動或加碼買進。如果不成立了,賣出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不管是賺是賠。

    第二個賣出理由是公司的基本面大幅惡化,而且看來是不會反彈了。對長期投資人來說,這可能是最常見的賣出理由之一:再好的公可經過多年的蓬勃發展也會遇到瓶頸。

    第三個賣股的原因是你碰到更好的投資標的。身為資金有限的投資人,你總是希望投資可以獲得最高的預期報酬。所以賣出價值有點低估的股票,轉而把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是完全合理的,也是個好主意。

    切記,有時候你的資金可能以現金持有是最好的。

    最後一個賣股理由也是最好的理由。如果你持有一檔持纜獲利的股票,它的沆傖尸彎成你投資組合中的一大部分,縮小部位,降低風險是合理的做法。這是很個人的決定,因為有些人對於集中持股毫不在意。

    祕訣在於永遠鎖定事業的未來績效,而非股票的過往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gma66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