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呂世浩推薦 

    在本書中,作者透過六組歷史人物的對比,分析了他們各自成敗的原因。在我看來,這些失敗者無不敗於各自心中的「妄念」。張廷玉有:「配享太廟」的妄念,拿破崙三世有「恢復榮光」的妄念,嘉慶有「絕對正確」的妄念,雍正有「情感綁架」的妄念,隋煬帝有「千秋大業」的妄念,早期的曾國藩有「要求他人」的妄念。而其他成功者,都是因為捨棄了心中的妄念,踏踏實實的做事,就事論事的解決問題,不空唱高調,不過分要求,因此才能得到應有的成就。

    在閱讀本書時,每每想起《大學》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中國學問最重視的,莫過於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而人最難以克服的,正是自己那顆貪得無厭的心。

    成大事者不糾結,因為他早已克服了自己心中的妄念。

 

第一章:未來不迎,過往不戀

張廷玉

    無論是愛還是被愛都無度的時候,都是對愛最大的毀傷,這是最敗壞愛情的一種方式。

    傳統社會就是這樣,你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你所有的東西都是皇家給的,你們是完全在一起的,他就是正面,你就是反面,掰不開。當兩個人的生命掰不開的時候,這段婚姻就了結不了,想擁有幸福生活就是不可能的。

    用這種方式去看待愛情、婚姻和生活,是最為糟糕的一種方式。在你放棄自己立身的根基,將自己的生存依附於他人賞賜的時候,就沒有自由主義了。

 

    人不能有妄念。專欄作家馮唐曾經為妄念下過一個定義:「妄念就是一個自己揮之不去,但又必須靠他人才能夠實現的願望。」

 

    張廷玉一生都在追求一個身外的目標,並且用這個目標(配享太廟)來殘害自己的生命,最後卻被這個妄念給害死了。

    什麼是自由主義?從張廷玉這個反面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結論:第一,扎穩底盤。有自己的立命之處,有自己的生活和價值源頭。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東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沒什麼可追求的,一切奮勇的追求,都是為了我自己的成長,永遠不向外追逐妄念。

 

曾國藩

    農民戰爭的要件:要有「組織化資源」,與「流動化的作戰」。曾國藩講過一句話:「軍無糧則必擾民,民無糧則必從賊,賊無糧則必變流賊,而天下無了日矣。」

    打仗至少需要三樣東西,第一得有權,第二得有錢,第三件得有人。這些都是資源,是在戰場上必須要用到的東西。

    曾國藩一生打仗講六個字,叫「結硬寨,打呆仗」,就是把軍營紮得非常硬,打仗時,要擺出一副堅若磐石的姿態。

    曾國藩對他的戰略是這樣堅持:「既然我不會打仗,那我就先確保自己不會輸,這在兵法土叫『以己之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反正你打不贏找,你輸不輸,咱倆再找機會對決。」

    曾國藩處理人際關係的邏輯:「就事論事。」

    歷史上很多成就了一番事業的大人物,在本質上都是孤獨的,誰都靠不住─即使是那些親如手足的人。

   

    一想多,他的行為就會變形;行為一變形,對方心裡就會結疙瘩;對方心裡結了疙瘩,對方的行為也會變形,最後雙方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衝突。

    還有另外一種糾結─為了防範別人而做出過度反應。

    這就是人際關係當中的互動博奕,當你總在防範別人會怎麼樣的時候,你的行為、你的判斷就一定是錯誤的。

    破糾結最好的法門:專注於當下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會遇到兩難。舉個例子,有朋友找你借錢,你捨不得,可是又怕得罪他,這不就糾結了嗎?在這種情況下,仔細分析一下你糾結的具體事情,馬上就能捕捉到原因─你是把未來可能發生的兩個衝突的結果,放到了現在。

    為人處世切忌「目光遠大」,一定要「鼠目寸光」,把眼下該辦的事辦好。這樣所有的衝突,都會在你往前走的過程當中自然化解掉。處理好了,不考慮周邊的第二層、第二層博奕關係,這反而是在亂局中、變局中最最聰明的方法。

    一個「誠」字走天下

    為什麼有的人做事那麼順呢?往往就是他專注於當下,沒想太多。

 

    曾國藩:「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這就是說,未來發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讓它雜亂,要做什麼就專心做什麼;當這件事情過去了,我絕不留戀它。

    處理人際關係的16字箴言:「不問是非,埋頭業務,屁股乾淨,盡力協調。」

 

第二章:除了你自己,沒人靠得住

拿破崙三世: 妄念─恢復拿破崙一世時代的榮光

    黑格爾:「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做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做為鬧劇出現。」

    「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

    歐洲人的皇帝跟中國人的皇帝概含差得實在太遠,它只是一個虛名,意味著是教廷承認的。為什麼非要教皇來加冕?就是這個原因─它是神權和世俗政權之間的一個契約。

    很多人在讀歷史的時候,會發現法國人所有的行為都透露出一種奇葩的色彩─都帶有一些宗教成分。

    當一個人的妄念在心裡扎了根之後,就會因為虛榮、猶豫不決、能力不足而得到澆灌,而且會愈長愈大。

    拿破崙三世的致命傷:拿破崙三世不能讓國內民眾知道,他打了敗仗或者要打敗仗。只要一打敗仗就要下台。

    歷史學家在評論拿破崙三世的時,對他的致命缺陷的一句風評:「拿破崙三世永遠也搞不清楚,自己的虛榮、歷史的仇恨和意識形態的熱情,與國家實際戰略利益的關係。」

   

盧梭

    錢鍾書先生說得好:「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鄭也夫先生的《吾國教育病理》裡面對此也有過分析,說:「過度的競爭,尤其是軍備競賽似的競爭,到最後往往會發現,競爭的標的物本身並不值錢。」

    盧梭這本書<愛彌兒>裡有個重要的觀點:人一生不管從事什麼職業,混得有多好,哪怕你是國王,都應該有一門手藝,這是人生立定根基最重要的基礎。

    盧梭被打壓,在異國中存活下來的本事:第一,利用手藝(他會寫譜)。第二,捕抓機會的能力。第三,被人「供養」,養出粉絲團,創造自己的市場。

 

第三章:怎麼做個明白人

嘉慶

    有一天,皇帝到皇宮周圍散步,發現宮門口有人養羊,而且就在御花園裡吃草。原來這是太監為了貼補家用,在宮裡面養的羊。(這太好笑了 XDDD 在嘉慶皇帝時,皇宮亂七八糟,荒唐成這樣)

    嘉慶王朝後期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是在「錢」上。一個王朝所有的危機總爆發,最後都會體現為財政危機。

    嘉慶皇帝所處的那個環境,是時代、民族、文化為他這個人打造的一個牢籠,我們無法妄斷他有更好的選擇。他選擇守成,只遵照老祖宗的做法行事,不再有自己的思維去判斷、解決事情。

    人生不一定要追求那個絕對正確的道路。

 

李鴻章

    不能用今天的是非標準去評判當年人的是非過錯。更好的方法不是講是非過錯,而是講當時的對比,跟當時的其他人物做比較。

    曾國藩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替手就是接班人、繼承人。

    李鴻章:從來不沉浸過去的恩怨中。

    清官有時候比貪官還可恨。貪官無非就是貪點錢,但他畢竟要找各種機會讓錢生出來。但清官就不一樣了,清官仗著自己不貪錢,就往往帶著強大的道德正義感胡作非為。(他在說張之洞)

    張之洞就是這麼一個人,一旦看到未來有什麼好的前景,就貪婪無度,設一個巨大的目標讓自己碰不到。

    李鴻章則是,只要是他想做的事,他是有機會就往前拱一截,有機會就往前走一步。你會發現,李鴻章隨時都在改方案,從來沒有什麼激進哪兒鬆動了一點兒,立刻就往前拱一點兒,叫「日拱一卒」。

    張之洞沉浸在歷史裡,對未來充滿了貪婪和恐懼;而李鴻章,既不跟歷史挑戰,也不跟未來較勁,他就活在當下。

 

    讓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不得自由的,有兩個牢籠:一個是對過去的貪戀;一個是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對它的貪婪。其實還有一個牢籠,就是在同一個時間點上,不同空間裡的人際關係對你的自由意志的綁架。

    李鴻章這個人就是這樣:「我不跟你意氣用事,不跟你生氣,你讓我去,我就說最好別讓我去;你非得讓我去,那我就去。而且一旦我去了,不管我多大歲數,我都會踏踏實實的把這件事完成。」這就是李鴻章這一生最狠的地方。他不被任何所謂的周圍關係綁架,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事上。

    一個人之所以會生出各式各樣的妄念,通常都出自一個原因:糾纏於過去、未來、同時間的人際關係中。

 

    跟大家講一個心法,叫『臨行喝媽一口奶』。什麼意思?就是你們不要去想未來會怎麼樣,就利用好你們現在的資源,做一件在現在這個崗位上最漂亮的事。不要去想,是不是不要在這兒幹了,搞個什麼專案創業去。最好的方案就是學習李鴻章─看住當下,就從這一點出發,做現在該做的事情。

    我自己做事有一個心法:「所有的事都是做給現在老闆用的,但同時也是做給下一個老闆看的。」就是說,我們現在做任何事,既是為現在的公司、單位做貢獻,與此同時也是在打造我們的個人品牌,讓下一個老闆自然看到。這樣也許是老闆,也許是風險投資人,都會找上門來利用我們這個本事。

    我們是在一個組織內為現在的老闆做事,還是利用現在老闆的資源,為整個市場製造一個制高點,讓所有的人都看見我們呢?這其實比貿然用一個妄想的計畫出去創業更高明,也是比枯守在原組織內,希望得到現有組織認可更高明的做法。

    正念革命:「在這麼混亂的情況下,你不要想前面,也不要想後頭,你就把注意力放在當下。」

    我們正處在一個時代變化的驚濤駭浪之中。我們在船艙裡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也沒有人隔著船艙告訴我們應該往哪裡走,我們這一代人都是踏著往前試,往前走。可學習李鴻章: 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管過去,不管未來,不管周邊,做當下最該做的事。

 

第四章:活得通透的智慧

雍正

    雍正的邏輯就是:「如果愛,我就用全部力氣愛你到死;如果恨,那麼此前的愛都不算數,我要用全部力氣把你作踐到死。」這就是雍正的人際關係處理策略。

    當愛以一種綁架的姿態出現,當「我愛你,所以你必須愛我」這套邏輯一旦成立的時候,愛就成為了毒素。而這種邏輯一旦在社會倫理空間當中推展開來,你會發現,很多倫理的糾結就出現了。

    道德的起點都是美好的,但是用於綁架他人的時候,帶來的就是一種社會亂象。

    自由主義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

    自由主義的人生觀就是:「我們絕不去強制他人。」和「我們盡可能地不讓他人來強制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說,我們在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和人格空間的前提下,盡可能對他人釋出善意。

    理解「愛」這個詞,我還是最喜歡張愛玲在《沉香屑。第一爐香》裡說過的那句話: 「我愛你,關你什麼事?」這才是自由主義的愛情觀。

 

甘地

    甘地這個人最了不起的,是他的道德力量,這已經跨越國界,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座很罕見的豐碑。他往往是用折磨自己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政治訴求。甘地有一個方式,就是「絕食」。

    喬治‧歐威爾就說甘地這套玩法,只能適用於大英帝國統治下的印度。

    甘地真實的敵人,其實是他心中那個魔鬼─整個西方文明和現代化。

    任何需要用機器來生產的東西,甘地都認為那是墮落。

    我必須得說,任何一個人,只要他相信一個道理,而且終身用自己的行為去實踐,他就不是一個偽君子,這樣的道德選擇永遠值得我們尊敬。

    只是,甘地指引的方向不是人類的未來。

 

第五章:好牌和爛牌,看你怎麼打

隋煬帝

    歷史上只有絕對的白癡,怎麼會有絕對的惡棍呢?

    楊廣此前的所有歷史經驗都告訴他,農民造反沒戲唱,雖然秦末農民戰爭也是陳勝、吳廣兩個農民起的鬨,但是最後真正把秦朝天下掀翻的是西楚霸王,還是貴族。

    一個好的制度會生產出兩樣東西:第一,是「力量」;第二,是「對力量的控制」。

    隋煬帝太急性了,把這麼多浩大的工程、勞民傷財的政策都想在他任內完成,看不清勢的變化。而且失敗了就惱羞成怒,後又成縮頭烏龜,兩手一攤擺爛。有些錯誤不能犯,一失足成千古恨。

 

奧古斯都屋大維

    羅馬人憑什麼大國崛起呢?因為它的制度設計能力。羅馬軍團真的是依靠制度的力量,完成了它在軍事土的崛起,而更重要的還有,由《十二銅表法》開始的法律體系的建設。後來文藝復興的第一條就是羅馬法的復興。

    一個國家在擴張的過程中,原來的制度一旦在規模上擴大,就會出現不適應的問題。

    好的政治特點是甚麼? 就是既不讓雙方撕破臉,又能讓大家按規矩來博奕。與此同時,還能夠讓富人心甘情願的把錢掏出來給窮人,讓窮人不至於走投無路,這就叫好的政治。

    在很多社會內部,當窮人和富人到了不得不兵戈相見的時候,一定會召喚出一個魔鬼─軍閥。

    一套政治體制改革成形和成功需幾個條件:第一,明確的目標;第二,堅定的決心;第三,柔軟的身段;第四,高超的技巧;第五,共同的底線;第六,設計「元規則」(決定:規則的規則)制度的能力;第七,崇高的道德聲望。

 

第六章:孤獨的面對世界

曾國藩

    「經商要讀胡雪巖,當官得看曾國藩。」

    笨是什麼意思?中國人說人笨,通常包含三個字。第一個字是「愚」,第二個字是「蠢」,第三個才是「笨」。

    所謂愚,上從禺,下從心,上面的禺是什麼意思?就是指山腳或者牆角。合起來,就是指一個人鑽牛角尖,鑽到角落裡難以自拔。

    蠢的意思是什麼呢?它上面是個春字,下面是兩個蟲,含義就是春天到了,蟲就出來了,亂動一通。所以亂動稱之為蠢。

    當時古人形容一個女子很笨,會說她像白紙一樣純潔簡單,後來這個意思就演化為笨蛋的笨。

    我們說青年時的曾國藩笨,指的就是他的簡單。他受儒家教育,那個世界很簡單,只要上者仁義,感化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就會恪守本分。曾國藩不僅身體力行,還要求別人;不僅要求別人,還要求皇帝。

    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想要更上個層次,僅僅往外求,即透過各式各樣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逼自己改變,不是根本性的方法。根本性的方法,是對外人變得更加通達,是內心的容量變得充分放大。

 

    曾國藩的原則:不讓他人難堪。

    聖賢和君子固然非常值得尊敬,但是他們與周圍人德標準已經高到了那個樣子,光芒萬丈,所有周圍的普通人在這種光芒下都自殘形穢,他們就會離你遠遠的。

    曾國藩所實踐的是「內聖外王」。用道德、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在內心裡成為一個聖賢。但這還不夠,這種人生還沒有登頂,真正的登頂是要向外去做一番事業的。

    一個人做事的時候,關鍵不取決於你自己有多厲害、多能幹,關鍵取決於你能調勸多少資源來幫助你。這個時候技巧就出現了,如果你不僅要追逐「內聖」,而且要追逐「外王」,那就不僅要當一個君子,還要有能力調動一切能夠幫助你的力量,來幫助你做成這一番事業。

    所以一切可能的資源,曾國藩都不會拒絕,只要他內在還是一個聖賢就可以了。

 

胡適

    胡適的思想左也不靠,右也不靠,他是以一種孤單的政治姿態出現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他自己就曾說過:「獅子從來都是獨來獨往的,只有狐狸才會成群結隊。」

    胡適的思想當中,最值得重視的,就是他掛在嘴邊的那句:「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主義的前身是思想,對於信奉者來說,信著信著就變得不容辯駁了,這就成了主義。胡適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容辯駁的,是天然正確的,應先疑而後信。

    多研究些問題,就是獨立思考的意思。「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思想方法來研究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gma66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