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是文案,就要做得像資深文案;當我是資深文案,就要做得像文案指導;當我是文案指導,就想我要做得像副創意總監;當我是副創意總監,就要做得像創意總監。
你假裝你是下個層級的,好處是你不會鼻青臉腫,因為你不會真的挨打,你只調整你的思考速度和創意的視野,你沒有傷害你的對手,你就算打輸了也沒人知道,因為從你這個量級的人的角度看,你出拳快得嚇人。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單純增加自信的書」,看完之後才發現它更是「了解自己」,並「自我修煉」的書。如同作者Amy所說,我們希望「展現最佳狀態」,但重要的前提是,「要先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
我多年來所做的研究(現在隸屬於一個龐大的研究領域)專門探索一種我稱為「展現最佳狀態」(Presence)的特質。展現最佳狀態是從相信、信任自己而來的─包含你真切、誠實的感受,你的價值與能力。這很重要,因為如果連你都不相信自己,要別人怎麼信任你?
「瀰漫性軸索損傷」(diffuse axonal injury,DAI),DAI 指的是,大腦遭「剪力」所傷,通常是嚴重的旋轉所致。。在衝擊之下,速度瞬間驟變,你的身體突然靜止,而大腦卻還在移動,有時是在頭顱內不尋常地轉動,甚至在頭顱內撞來撞去。DAI是腦部整體受創。
如同法國小說家阿納托爾。法朗士所寫的:「所有改變......都有令人感傷之處;因為我們所拋下的是自己的一部分;我們必須結束一個人生,才會進入另一個人生。」
第一部分:展現最佳的自己,是甚麼狀態?
第一章:表達最真實、最犀利、最無畏、最放鬆的自己
我們以最佳狀態服人。─惠特曼
「階梯機靈」:來得太晚的後見之明,帶著一種遺憾、失落與屈辱的感受。我們都想重來,不過已經沒那樣的機會。
如果我們忙於質疑自己,就無法全心與人互動,只會在腦中如倉鼠在滾輪上奔跑般打轉。如同英國哲學家艾倫所說:「要懂音樂,你得先懂得聆聽。不過當你正想著『我在聽音樂』時,你其實就沒在聽。」
非口語動作影響別人怎麼看你
在仔細分析過一百八十五場創投簡報的影片之後,從中觀察日語以及非口氧行為,拉克希米發現了一個令她吃驚的結果─決定誰能獲得資金最有力的條件,不在於簡報者的資格或簡報內容,而是在於這些特點--自信、自在度,以及強烈的熱忱。那些成功者都全然展現最佳狀態,面他們的最佳狀態也顯而易見。通常是透過非日語的方式呈現,例如:聲音品質、手勢、臉部表情等等。
自信、自在、激情與熱忱這些特質,透露出的訊息是,那個人有多真心相信自己想法的價值與完備度,以及自己能獲得一定成果,而這也等於呈現出這項提案本身的品質。事實上用有自信的熱忱來預測成功,準確性驚人。在創業者的研究中,這項特質可預測出驅動力、努力工作的意願、主動性、遇到阻礙時能堅持不懈、較高的內在活動力、創造力,以及有能力分辨好的契機與奇想。
雖然社會心理學,已經累積很多證據,證明人類不斷根據一些細節、誤導以及錯誤的第一印象,做出失誤的決定,我不會推翻這點。
展現最佳狀態,如同我在本書一直以來所說,指的是「了解並能夠自在地表達自己真實想法、感受、價值觀與潛力的一種狀態」。它不是一種恆久、超驗的存在模式。他是每個不同片刻組成的現象。
當我們感到自己很有力量,最佳狀態就會出現,那讓我們真實了解到最真摯的自我。
當我們感覺處於最佳狀態下,我們的發言、臉部表情、手勢與動作也會最佳。它們會同步、聚焦。而那種內在的整合和諧,是顯而易見又會引人共鳴的,因為它是真實的。那是讓我們有說服力的原因。
最佳狀態是從相信與信任你自己的故事而來,即你的感受、信念、價值觀與能力。展現最佳狀態不是假裝擁有某種能力;而是相信並展露自己本來就真的擁有的能力,是打破阻擋你流露真實自我的障礙,是巧妙讓自己接受你真的有辦法做到。我們越能做自己,我們就越有辦法展現最佳狀態,而讓我們產生說服力。
展現最佳狀態跟外向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且過去七年所做的研究也一再顯示,內向的人通常具有對領導與創業非常有幫助的特質,比如長時間保持專注的能力;對於會導致組織失敗的決策失誤,則有更強的耐受力;自己的意識比較不須透過外界認可;聆聽、觀察與整合能力更強。
他們發現,當主考官越聚焦在吸引面試者上(也就是說他們想要受到對方喜歡),就越無法精確選出受僱後表現得好的面試者,這包含工作績效、品格與核心價值吻合度。簡而言之,就是不要在專注於你給別人的印象,要專注於你給自己的印象。做好後者,可以強化前者。
真正的自信從真實的熱愛爾而,而且會帶來長期追求成長的意願。裝出來的自信來白情急之下生成的激情,會導致關係毀滅、失望與挫敗。有安全感的高自尊,是發自內在的。它不需要外在的認可來壯大,也不會一發現威脅跡象就亂子腳步。
當我們十分在乎某件事,而且要向某位我們看重其意見的人說明此事時,會讓我們緊張萬分。我們會同時自信滿滿,又有一點焦慮。以進化論的觀點來說,在深具挑戰性的情況下,顯露出一種適度的、可控制範圍內的緊張,還算得當─這讓我們在真正危險時保持警覺,有時還代表一絲尊重的意味。帶著一點點擔憂,能讓我們能認出真正即將出錯的事物,並避免災難發生;有點緊張甚至會給人很有熱情的感覺。畢竟你若不覺得它重要,根本就不會感到緊張。
展現最佳狀態呈現出的是「自信而不自大。」。
基本上,所有關於「真實自我」的理論,以及延伸來說,關於展現最佳狀態,都需要某種程度的一致性─我會稱之為「同步」。為了讓你感到自己真的處於最佳狀態,你自我中的不同部分,也就是情緒、思維、身體、臉部表情、行為都必須和諧一致。
他們發現各地的人,不管文明或未有文字的各種文化部一樣,對於臉部表情都有很高的辨識能力。換句話說,我們不需要搭配語言,就能讀懂別人的臉部表情。
事實上,現在有很強的跨文化證據顯示,至少有九種情緒是具有這種普遍性的:生氣、恐懼、噁心、快樂、悲傷、驚訝、輕蔑、羞愧、驕傲。
情緒專家保羅。艾特曼,在他大受歡迎的書《說謊》一書當中主張,說謊不可避免會露出破綻,而一個人經由廣泛的訓練,可以學習如何透過臉部表情及其他非口語行為,來揪出這些破綻。他認為,我們應該特別要找出人們做與說之間的不協調之處。
雖然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自己很善於揪出別人在說謊,但實情是我們並沒有多厲害。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試圖揪出欺騙的時候,放了太多注意力在語言上,也就是那個人所說的內容。工好。這意味著,能注意到語言這件事,很弔詭地可能會降低我們察覺說謊的能力。
相同地,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時候,也會做同樣的選擇:我們過度投入在我們所說的話時,就無法掌握身體正在做什麼,這讓我們無法同步協調。
「身體說出了言語無法表達的。」
第二章:透過自主又真誠的行動力表達價值觀
展現最佳狀態,就是把內在的自己,展現在外。
自我是什麼?
1 面貌繁多,非單一面向。
2透過我們的思維、感受、價值觀與行為表達與反映出來。
3是動態並具有彈性,非靜止而死板。他會反映並依外在情境反應,但並非善變,而是以讓我們保持回應力與成長空間的那種方式。這不表示我們改變了核心價值,只不過有時這是一種過程,透過選擇讓哪種核心價值與特質顯現出來,而使得真正的自我融入所處情境或角色中。
我所抱持的是一種比較務實的觀點:真實自我是一種經驗,一種狀態,不是一項特質。我把他想成,知道並感覺自己做了最真誠又最勇敢的自己的那種經驗。
能幫助我們找到最佳自我的一些問題。
1哪三個詞最足以形容你這個人?
2你在哪種獨特面向之下,能夠感到最快樂、表現最好?
3。想想一個特定的時候,不管是工作時或在家中,你正以感覺「自然」而「正確」的方式行動。你現在可以怎麼進入那種狀態?
4你有哪些獨有的優點,你如何運用它們?
但這還不足以找到能代表你真實最佳自我的價值觀、特質與優點─你必須確認並相信這些答案。你必須相信它們。它們讓你認識你個人故事申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如果連你不不相信自己的故事,別人為何要相信?
我們直覺的反應是把焦點放在「威脅」上,把所有心理力量用來自我防衛。我們總是試圖在威脅都還不存在時就努力對抗它。
在進入可能會受到考驗的情境之前,我們可以透過重申真實最佳自我中我們最看重的那部分,來降低焦慮,當我們對自己感到安全,防衛心就會比較不那麼重,對別人的回饋能心胸更開放,也讓我們成為更會解決問題的人。
請留意這些發現最令人訝異之處,。受試者是肯定他們個人的核心價值,而不是肯定跟正面臨的那項壓力有關的價值或能力。
這些研究都主張,透過花一點時間思索,並且或許寫下,我認為自已是怎樣的人,就能讓自己更容易親近最深層的自己。自我肯定要發揮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奠基於事實。你的真實最佳自我,你最無畏的自己,並不是操弄心理壯大自己,或者說「我最會做這件事的人」,或「我是贏家」,你最無畏的自己,是因你連結到自己的價值觀、特質與強項兩浮現,而且你知道自己可以自動並真誠地透過你的行動與互動,把它展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相信你自己的故事。
成為最佳狀態不只是知道並肯定你的故事─而是在於你怎麼敘述你的故事。告訴自己什麼是重要的是一回事,而自己主導如何把你的故事告訴自己與他人,也同樣重要。
找出真實最佳自我,還得表達出來
在工作場合的心理最佳狀態,並找出四個重要的面向。一個人必須要參與、連結、整合與專注。「這些面向整合起來,能定義什麼是。『全心全意地活著』,和多融入在你的工作角色中。結果會讓人很容易就融入工作(在貢獻想法與努力上),並獲得其他好處(在心胸開放與融入情感上),還有獲得個人成長(在成長與學習上)。這種最佳狀態表現在把個人投入行為上。
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的是,當人們把自己的獨特性帶進工作中,他們會比較快樂而且會表現更好。
透過尋找、相信、表達,以及融入於我們的真實最佳自我,特別是在我們面臨重大挑戰之前這麼做,可以減少受到社會排斥的焦慮,並增強對人開放心胸放心胸的程度。而那使得我們全然展現最佳狀態。
展現最佳狀態的關鍵─放鬆
當別人無視自己存在時,人們最難展現最佳狀態。當你最能被看見時,你最能夠展現最佳狀態......而別人也總是加強你那種自我存在感。......而別人也總是加強你那種自我存在感。
準備明顯地非常重要,不過到某個程度時,你必須停止準備內容,開始準備心態。你必須從你要說什麼,轉移到你要如何說。
有時你就是會撞牆,不過沒關係。即便那感覺很糟,讓自己感覺很糟是沒問題的。因為那糟糕的感覺終究會過去,感受不會停留很久。沒有遺憾,沒有重複回想,沒有羞愧,不會畏懼下一次會做不到。
似乎當你進入最佳狀態時,你也允許別人展現最佳狀態。最佳狀態不會讓你獨領風騷;事實上它會讓你傾聽別人,他們感到有人聽見自己,讓他們也進入最佳狀態。你可以幫助他人感覺更有力量,即便你無法給他們正式的權力。
第三章:建立信任,讓想法交流,還能幫人面對考驗
最佳狀態是種媒介,讓你更值得信賴
人在初次見面時如何評斷對方? 當我們見到不認識的人,會迅速自問兩個問題:「這個人我能信任嗎?。」以及「這個人值得我尊敬嗎?」在我的研究中,我跟同事把這些面向分別稱為「親切感」(Warmth)與「能力」(competence)。
我們為什麼重視親切感優於能力呢?由於從演化的觀點來說,對我們生存而言,了解到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比較重要。如果他不可信,我們最好保持距離,因為他具有潛在危險性,尤其是如果他很有能力的話。我們的確會讚揚有能耐的人,恃別是在需要這種特質的晴況下,不過我們只會在評斷過他們是否值得信任之後才會注意到這點。
我們從中學到的是,信任會導引出影響力,而建立真正的信任的唯一方法就是展現最佳狀態。學習在面臨挑戰的時刻展現最佳狀態,不僅對你自己有利,對別人也會產生莫大益處。最佳狀態賦予你力量,幫助別人面對他們的最大考驗。
傾聽他人,是人類尊重的最高表現。─威廉‧尤瑞
傾聽的弔詭之處在於透過放棄做強者,透過說話、聲明主張、自以為了解來獲得暫時性的力量,我們會變得更強大。
當你學會傾聽,會發現下列的事:
‧你會受人信賴。
‧你會取得有用的資訊。
‧你會開始把別人視為個體,甚至是盟友。
‧你會研擬出別人願意接受甚至採用的解決方案。
‧別人感覺受到傾聽,也會比較願意聆聽。
事實上,所謂的展現最佳狀態,有個部分也在於坦然接受可能會有的失望,不讓它打敗你,或讓你遲疑。
「同在的事奉」(ministry of presence):保持沉默,就只是與人同在。
有時候無聲便是最強的雄辯─展現出自己的最佳狀態,不做解釋、不假修飾,讓他去說明一切。
第二部分:為什麼你無法展現最佳的自己?
第四章:冒牌者症候群─讓你喪失力量,扼殺最佳狀態
這種「我們不屬於這裡」,「我們讓他們誤以為我們很能幹、有才智,實際上並沒那麼妤」的感覺,並不稀奇。大多數人都有過這種感受。這是一種深層的信念,有時會讓人動彈不得。自認被賦予的一切並非切靠實力贏得、自己不配擁有,總有一天我會露出馬腳。心理學家稱之為「冒牌者(impostor)症候群」、「冒牌者恐懼症」或者「冒牌者症」。
最佳狀態與冒牌者症是硬幣的正反面─而我們都是硬幣。
在表現優異的女性(後來發現男女都一樣) 性當中這種感受很常見:儘管外在很有成就,她們內心恐懼自己是在騙人。她們相信那些成就並不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而應該只是運氣好或「會做人」。這些學生很出色,卻都感覺自己並不配在那。
「冒牌者現象」:一種偽才智的內在感受。
─我害怕我所重視的人發現我的能力沒他們想像中的好。
─有時我感覺或相信,我人生或工作上的成就,是某種誤會造成的。
─當我順利完成某事或者成就,並贏得認可,我會懷疑自己是否能一直保持下去。
─我經常把自己的能力跟身邊的人比較,並認為他們的才智可能比我更好。
─如果我的某項成就受到大力讚賞與肯定,我傾向貶低自己所作所為的重要性。
男性具有冒牌症的程度與女性一樣多。
研究發現冒牌者經驗,會與某些個性特質與經驗伴隨出現,也是。不過最普遍的因素是恐懼失敗,在許多研究中都認為,那是最根源的問題。
誰最害怕失敗?已經有所成就的人─那些神通廣大,最不可能是冒牌貨的人。
冒牌者症暗中破壞了我們對自己的作為感覺良好的能力,特別是在我們因而受到獎賞的時候。
就在我們貶低自己的成功的同時,我們又會誇大自己的失敗。殘酷的諷刺是這樣的─成就無法驅趕冒牌者的恐懼。事實上,成功還會讓情況更糟。
無法把成就歸功於自己,而是運氣
研究發現冒牌者會展現出許多自我打擊的行為,最嚴重的情況是,冒牌者症會成為自己鋪陳的失敗之路。
「你要去做,而且還要一直不斷地做,就算妳得假裝自己做得到,一直到某天妳突然間發現自己做到了。」沒錯,我最後終於發現自己可以做到。
你永遠無法學會要怎麼寫小說;你只是在學你手上這本小說要怎麼寫。大多數人或許永遠無法擺脫感到虛偽的恐懼。我們只是在它們降臨時想辦法破解它,一個一個來。不過我們越能察覺自己的焦慮,就越有辦法談論它,而我們越嫻熟它如何運作,就越有辦法在他下次冒出來時把她甩開。
第五章:無權力感讓人覺得自己很糟,賦予自己權利吧!
能掌握自己的人最強大。─羅馬哲學家塞內加
權力會啟動心理上與行為上的「進取系統」(approach system),當我們感覺有權力時,會感覺自由─一切都在掌握中,沒有威脅,而且安全。結果是,我們會將事情理解成「機會」而不是「威脅」。因此,我們感覺正面又積極,而行為完全地不受社會壓力所限制。
無權力感會啟動心理上與行為上的「抑制系統」(inhibition system),「等同於一種威脅系統」。我們將事情理解成「威脅」而不是「機會」。我們整體來說感覺焦慮又悲觀,並較容易受到社會壓力所禁制的事情影響,使我們的行為無法展現真實的自我。
當我們在選擇要不要做某件事時,我們會把焦點放在這兩者之一:若不是「行動可能的好處」,就是「行動帶來的損失」。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好處上,就比較可能會採取行動,因而接近正面積極。如果焦點落在可能的損失上,我們可能不行動,從而避免可能的危險。
權力讓我們進取,無權力感讓我們逃避。
某方面來說,最佳狀態就是權力─我們授與自己的某種特殊權力。
雖說權力使人腐化,但權利也會使人自由。事實上,我要大膽宣稱:無權力感也讓人腐化,程度至少與掌握權力相當。
霍爾德‧瑟曼:「你們每個人內在都有某種東西,在等待並聽取你真實的心聲。這是你所能擁有最正確的指引。如果你聽不見他,那妳的一生都會是個傀儡,而拉扯那些細繩的人是別人。」
社會權力控制別人,個人權力控制自己
社會權力的特質是,行使主導性、影響或控制別人行為的能力。不過社會權力本身是項有限的資源。不變的道理是,它有賴對別人產生某種掌控力。
個人權力的特質是從別人的主導性中解放出來的能力。它源源不絕,跟零和遊戲不同,它是取用無窮盡的內在資源,。
簡而言之,社會權力就是,控制別人狀態與行為的能力。個人權力就是,控制自態與行為的能力。
「最終,一個人應該渴望的唯一權力,是他能對自己行使的掌控力。」一埃利‧維瑟爾
個人權力全在於有信心基於自己的信念、態度與價值去行動,並且感到這行動會產生作用。「產生作用」在這裡並不是指結果一直都會如我們所願;它是指我們在任何互動之後,都會感覺那已經充分地表達了我們是誰、我們想要什麼。我們無法控制結果,因為我們不能控制決定結果的種種變數,比如別人會怎麼做。不過我們可以確定自己已經表現出最無畏、最真實的自己。當我們這麼做時,我們比較有可能讓人信服,甚至展現影響力,並催生想要的結果(社會權力),而這正因為我們不專注在社會權力上。
感到無權力會減弱我們信任自己的能力。如果我們無法信任自己,就無法讓別人建立對我們的信任。
權力通常展現在無意識的層面上,意思是它曾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啟動,像打開開關一樣,而且曾在我們沒察覺的情況下影響我們的思維、感受和行為。
「預示」(prime): 指的是人們先接觸到某樣東西的經驗,無意識地影響了他們往後的行為。
不過它也顯示了某件重要的事,。只要朝特定方向稍稍推一下,就可以喚起你有權力或無權力的感覺。我們真是很容易受到操弄的動物。這讓我們很脆弱,沒錯,不過也可以為我們帶來好處,特別是當我們學會怎麼推一下自己。
無權力感造成連鎖反應
1讓你無法思考、容易犯錯
當我們判定這個考驗是不祥的威脅,而不是機會,而我們又覺得自己無法取得必要資源應付這項威脅時,我們的焦慮會推升到最高。這就是個人無權力感─一種富有需要時,我們無法獲取個人內在資源的感覺。簡而言之,感到無權力讓人更難排除干擾的訊息,也較難控制認知衝動。
這項研究顯示了,無權力感會讓人喪失計畫能力,這是另一項重要的執行功能。研究者同時也發現,無權力感誘發了「目標忽視」的現象─無法對目標維持專注力的一種現象,這會讓你無法執行必要的任務。
這些研究都很清楚說明了,我們無法取用執行功能,就無法正確展現我們的能力。無權力感阻礙了它們,讓我們難以表現出我們所知的事。
2讓你困在自己的世界
焦慮的研究對象沒辦法跳脫自己的思維,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
焦慮與只顧及自己之間的關聯是雙向的,他們互為因果。研究者做出結論,我們越關注自己,就變得越焦慮;也會越沮喪,且一般來說更負面。
現實情況是,大家沒像你以為的那樣一直想著你─甚至在你實際的確是關注焦點之時。就算他們如你所想,你反正也不能做什麼。你能做的就是打中那個球。
這叫做「聚光燈效應」,這是最常見、最廣泛的人類自我中心偏差之一─感覺所有人比實際上更關注我們......通常是不好的那種關注,而不是好的那種。
我們高估注意力並不是因為自我中心或自戀。我們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小宇宙的中心,我們忍不住會從自己的觀點來看世界,那讓我們以為別人也會從我們的視角來看。
3阻礙你展現最佳狀態,凍結在焦慮裡
在互動當中,我們越焦慮及關注自己,我們花費在「事後處理」的時間也越長,那就是反覆回想那個互動,甚至延續到事後幾天。我先前提到過這種「互動之後還無止境重播」的不良習慣,不過知道無權力感讓我們大腦喪失功能後,給了它更新的意義,我們反覆回想的東西甚至不是真實的,那只關於互動的一種有嚴重瑕疵的記憶。
感覺有權力,讓你有這些好處
1保護你免受負面情緒之苦
權力是對抗負面情緒的緩衝器─它似乎讓我們皮膚增厚,隔絕評斷、拒絕、壓力,甚至於生理上的疼痛。
2與他人連結更緊密,保持開放心態
感覺有權力有時能增進我們解讀以及與人連結的能力。有權力的人也比較容易原諒他人,特別是那些他們效力的對象。當我們感覺有權力時,不但不會對別人採取警戒的態度,我們會允許自己保持開放,甚至也許允許自己感到脆弱。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感覺有權力的人比較容易視互動者為友善,而不是威脅;感覺沒有權力的人感受則相反,把不熟悉的互動對象想成威脅,而不是友善。研究中這些有權力的人,也比較容易表達出他們真實的態度。
在另一項研究中,感覺沒有權力的主管,比較會自我防禦,使他們獲得別人的貢獻較少。事實上,感覺沒有權力的主管評斷員工的意見時也會比較負面。
3更有創意,解放思維
缺乏權力讓我們的認知功能失效,權力卻能增強他,增進我們在複雜情況下做出好決定的能力。
「有權力者比較能抽象地處理資訊,整合資訊找出重點,察覺出模式與關聯性。」
當我們感覺有權力時,我們比較能不自覺地表逢自己的感受與信念,而那解放了我們,去想出並做出更棒的事。
4讓思維、感覺、行為同步
當感到有權力的人跟陌生人討論事情,他們的非口語表達跟他們所說的情緒十分吻合。感覺無權力者,肢體表達與所說的感受連結性則沒那麼強。無權力也會使我們的行為迎合身邊人的行為或期望。我們變得不真誠,不見得是因為我們想要欺騙,而是我們想要保護自己,畢竟當你沒有權力時,還是融入、取悅會比較好。
5驅策你的行動力,掌握主導權
「我不再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找改變我無法接受的事。」─安琪拉‧戴維斯
無數研究支持了以下的說法:感覺有權力使人積極主動。例如:一項研究顯示,有權力的研究對象,比較會對新車討價還價,也會在工作談判上先做出提議。感覺有權力給了我們自由,可以做決定、行動、做些事。。
權力的果決,根源於知道我們存能力取用需要的資源。那讓我們產生更大的「控制感」。這種從個人權力而生的控制,不是「想要掌控的欲望」,而是「事情就在掌握之中」的一種不費力的感覺─神智清晰、平靜,而且不需仰賴別人的行為。
6激勵你達成目標,提高勝任感
當處在危急情況,壓力降臨之時,權力對表現的幫助特別大。無權力感會帶來相反的效果,情況危急時,將削弱我們的表現。權力的進取或抑制理論再次證實這點:當我們感覺有權力時,危急情況會啟動﹁接近目標﹂行為,激勵我們前往;而危急情況會讓無權力者啟動「抑制目標」,消滅我們想投身於可能有風險或威脅處境的慾望。
當人們抱持強烈信念認為自己可以做好手上某項任務,他們就比較可能做好。
權力不只是心理狀態,還是天然動能
睪丸酮被視為「主導荷爾蒙」或是「決斷荷爾蒙」,它跟主導性行為相關,會反映出個體的地位與權力的變化。高地位個體,例如握有社會權力者、首領傾向具有較高的睪丸酮。當有機會提升階層地位以及可能取得最高等級時,睪丸素較高者,比其餘個體更容易投入競爭、地位競逐的行為。
而地位與睪丸酮的關係是互相影響的:較高的睪丸酮不僅可預測個體可望躍登高位,登上高位也會提高個體睪丸酮的分泌。取得地位之後,睪丸酮也增加了。
第二種荷爾蒙「皮質醇」的角色,它經常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隱藏在腎上腺皮質之中,用來因應生理上的壓力源。 授系統。它也會影響我們心理狀態與行為,增強我們對威脅的感受,讓我們迴避挑戰的情境。
沒錯,有些有權力的人無疑地因為龐大的責任而深感壓力,不過研究者不認為那是全貌。事實上,如果真要說,有了真實世界的權力,似乎能保護我們,讓我們不焦慮。
最有權力的領導者,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最有控制力,而這種控制感,似乎讓他們比別人更平靜、更不焦慮。
兩位領先業界的社會神經內分泌學研究者提出,只有在皮質醇低的情況下,睪丸酮才與權力相關,他們把這叫做雙荷爾蒙假說。正如無權力感會削弱我們的執行功能,讓我們焦慮,高皮質醇亦然。所以當皮質醇高時,睪丸酮高並不會帶來有權力的感受和行為。
研究者做結論說:「至少對於低皮質醇的個人來說,也許睪丸酮越高,她就越有能力在保持溫和,以及運用強權來與隊員互動之間,達成巧妙的平衡。」
這麼多研究讓我最感興趣的,不是高睪丸酮遇上低皮質醇與權力的相關,而是這荷爾蒙所帶來的是有責任感的權力,至少在人類身上是如此。睪丸酮激發我們的決斷力以及類似的行動,而低皮質醇保護我們,讓我們抵擋重大挑戰中可能會擊倒我們的壓力源。它所帶來的是正面效應的、以團隊為念的領導,平靜地提供建設性的回饋給別人的能力,以及在挑戰中穩定向前的勇氣與適應力。事實上,那不就是自信而不自大嗎?
權力讓我們比較不在意別人想什麼,那讓人自由,不過它也讓我們較少考慮到別人,且當我們想到他人時比較漫不經心。那些具有社會權力的人,全都容易犯了懶惰的習性,去看待與對待沒那麼有權力的人(比如員工、部屬)時,不把他們當成個體,而視為一種粗略、刻板印象中的人。原因之一在於人會把關注力放在階層的高處,而不是低處。我們會留意掌控我們命運的人,因為這樣才能預測他們的動向。
社會權力太常製造出不對等的相依關係,孕育出不平等、不公正,以及反社會行為,像是對別人有刻板印象。這就是我強力擁護人去發展非零和型態的個人權力,而不是爭取零和型態的社會權力。
缺乏個人權力,就跟擁有社會權力一樣危險。
所以我相信個人權力是具感染力的,跟社會權力不同。我們越感受到個人權力,我們越可能想要幫助別人感同身受。
權力並不一定使人腐化。權力也會淨化。關於權力,我只相信,權力會揭露人心。
因為唯有真正有權力的人敢大膽表露自己,沒有藉口、沒有歉意。他們有勇氣與自信,迎向別人的目光。這樣一來,通往個人敢權力之路,也就通往了最佳狀態。
第三部分:這樣做,讓你有權、有勢又很強
第六章:利用肢體語言操控內在的權力感
你的所作所為說明的一切,遠勝你所言。─愛默生
哈卡舞(haka):這是我所見過人所能展現出最終極、最震攝彰顯主導性的肢體語言。
表情、眼神、手勢、聲音......都能施展權力
權力不僅擴張我們的心智,它也擴張我們的身體。擴張的、開放的肢體語言跟主導性緊密相連,放眼動物界皆然。當我們感覺有權力,我們會讓自己變大。
地位與權力的展現都牽涉了非口語表達─開展的四肢,擴大占據的空間,挺立的姿勢。當我們感覺有權力,我們會伸展開來。我們會抬起下巴,肩膀向後。我們會鼓起胸膛,雙腳分開,舉起雙臂。
體力。靈長動物也會透過占領中心+高處卜以及特別有價值的位置,來展現權力,讓自已被看見,讓自己在實體位置上高過他人。
非口語行為藉由許多管道施展;臉部表情、眼神移動與注視、身體的方向與姿勢、手勢、走路姿態、聲音的特徵。大家預期高權力者會主動跟人握手,與人眼神交會更頻繁、時間較長,手勢比較多樣,姿勢比較端正並開放,身體前傾,會把身體與頭部轉向他人七並且肢體表達較有活力、有自信。
甚至我們的手與手指都能傳達權力。把你的雙手放在面前,掌心相對,手指朝上,指向天花板。接著雙手指尖朝中間,彼此相觸,指間距離拉開到一個舒適的程度。這個手勢,也就是心理學家稱之為「塔形手勢」或「手指帳篷」,也能顯出自信。這個手勢與我們一般雙手交握的方式相比,也是佔據較大的空間。
塔狀手勢傳達了,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很堅定,我們不動搖,我們不會猶豫不決。在做出塔狀手勢的那個當下,我們在向世界傳達,我們對自己的想法、信念很有自信,對自己主張很肯定,我們相信自己。
權力也影響我們對自己與他人身高的看法,感覺有權力甚至會讓人錯估自己的身高。權力讓我們把自己看得比實際上高,而視別人比實際上矮。
權力或無權力感的複雜信號,包含了身體姿勢與頭部動作,或許也是世界共通的。
驕傲的表達原型包含了「擴展而端正的姿勢,頭微微向上(約二十度),微笑,雙手若不是叉腰,就是握拳並高舉過頭。」
當受試者看著照片裡的人做出擴張、有力的姿勢時,他們比較容易接受那個人針對益智問題所建議的答案,把驕傲當成有能力的跡象。
有權力的行進、相對於無權力的行進來說,比較擴張,手臂動作較多、步伐較大,還有包含更明顯的垂直向的頭部動作。
當我們感覺有權力時,我們的聲音也會變大。與無權力者相較,有權力者比較常會率先說話,整體而言說得比較多,說話時與人眼神接觸也較頻繁。當我們覺得有權力,我們說話較慢,花費較長時間。我們不匆促,我們不怕停頓,我們覺得有權占用這段時間。
當人們感覺有權力或在實驗中被指派高權力角色,他們無意識地降低他們的聲音頻率,或音調,讓他們的聲音擴張並聽起來「更大聲」。而當人們說話音調較低,也被陌生人評斷為有權力者。因為,當我們感覺強大與安全十,喉嚨的肌肉會舒展而非緊縮,音調自然較低。
這些動作手萬別做,會喪失權力感
有項無權力者特定的手勢小、乍看或許不那麼明顯─手覆在脖子。覆蓋頸動脈以實際行動讓自己倖免於掠食者之口。
當我們感到無權力,我們會壓縮自己的姿勢,緊繃,向內包覆,讓我們看起來更小(四肢與軀幹相觸、胸部內凹、肩膀下垮、頭部低垂、姿勢無精打采)。當人感到痛苦、尷尬時,會用手遮住臉。
當我們覺得無權力,我們會幾盡所能,讓自己變小。
而男性比女性運用了更多擴張性的肢體語言。許多我們所觀察到男女行為的差異,包含肢體語言,事實上是基於權力的差異,而非生物上的差異。
無論你是男是女。我只是在告訴你,你值得做出開放、舒服的姿勢,以及不管你的性別是什麼,儘管去占用理當屬於你的空閒。
大多數人都會因試圖用肢體語言來主導情勢而遭到討厭。
彰顯主導性跟在階層中居高位、擁有主導性是不二樣的;成為後者,可以不需要過度彰顯它。所以,過度彰顯主導性,特別是群體中高地位者這麼做時,具有特別的意義。迴避眼神是一種屈居下級的訊息。
研究對象在看主導性與順服性時,眼神注視模式很明顯不同:受試者看到主導性姿勢會很快把眼神從臉部移開,同時轉而下移到腿與腳,或從這個人身上移開。我們不想與故意彰顯主導性的人交流。我們感受到他們的行為不協調,他們似乎太危險了。
我們人類會因過度眼神接觸面被討厭的另一個理由:我們會視之為一種太露骨、傲慢的意圖,想要主導我們,因此討厭它。
在大多數社交場合:,我們會不自覺得模仿彼此的肢體語言,那是要讓互動更順暢之故。之故。不過有時相對於模仿同伴的肢體語寺卒,我們會與之互補。這種現象在兩人之間權力不平衡時特別常見。
請謹記,我們想要擁有相當於對方的權力,而不是擁有勝過對方的權力。我們想要看起來自信又放鬆,而不是竭盡所能去主導。目標是親和,不是恫嚇。
我們的肢體語言,也在對自己說話。對我們自己的內在說話。
第七章:臉部表情、呼吸、姿勢都能引動情緒
「指導者經常告訴我們,對自己的決定要有信心。那些決定,是從確認了對某事的把握度之後,或從認可內在的某個真相而來的。不過事實上正好相反:是決定創造出自信。那是我在衝浪板上學到的事。」
「我不是因為快樂而唱歌;我因為唱歌而快樂。」─心理學家詹姆士
身體的經驗帶來了情緒,而不是反過來。我們體驗身體的狀態,或用身體展現它的感受或反應,而那都讓我們產生某些感覺。
我們可以假裝一項情緒直到他變成真的─我們可以用唱歌讓自己快樂,或者用哭讓自己感到絕望。
「現在就去當你即將要成為的那個人」。
人類通常曾在腦中傾向相信,情緒先發生,然後身體才有感受,我們心智中所發生的事,是身體的做法與感受的肇因,而不是像詹姆士提出的,是結果。詹姆士認為這個順序是錯的,我們是因為哭泣才傷心,因為反擊才生氣,因為顫抖所以才感覺到不舒服。
臉部回饋並不限於帶來微笑與好心情,也會驅動負面情緒。
我們是透過自動模仿他人臉部表情來解讀他人情緒。
身體引導你去哪,心智、情緒就會跟去
「自我感」是很迷人的一種概念。自我大致上可以成為你想要的任何樣貌,也可以是嶄新的,不過那並不表示不真誠或不真實。那表示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某種特定的樣子,然後一步一步,把那個自我變成真實存在。
我們的身體引領我們去哪裡,我們的心智與情緒就會追隨他。
創傷,就像無權力感,會導致深度的身體與心理不協調。創傷「是身體協調同步性受到破壞所造成的。」
因為證據顯示,瑜伽帶來的正面心理與生理的成效,幾乎不容反駁。
「自在地坐著,然後深呼吸」在瑜伽中稱為「勝利呼吸」,這就是我們在深度休息狀態時所做的事。這身體改變心智的能力的簡單案例,誘發出平靜的放鬆狀態。
呼吸是舒緩你生理活動力的一個絕佳方法。了解你可以控制呼吸,就是了解你能如何控制焦慮的第一步─了解到你自己就擁有這項工具。當你的心思繁亂,當在一個情況中遇上了沒預料到的事、當你不知所措,你知道你可以透過控制呼吸來讓自己平靜下來。
這項我們展現最佳狀態所需要的工具,就內建在我們身體中。其中之一基本到我們幾乎忘了它的存在─呼吸。
我們可以透過呼吸、唱誦與移動的方式,來直接影響我們的感知神經。這就是瑜伽可以帶來你所感受到的那種改變的原因之一─它自然地讓你緩慢地、有韻律的呼吸。
只是透過呼吸快一點或慢一點、深一點或重一點、呼吸帶點顫抖或嘆息,人們都能改變情緒與他們的心理狀態。
我們可否運用我們整個身體,透過姿勢、手勢與動作(甚至是想像的動作),來增強個人的權力,讓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就能適時地出現。
第八章:身體形塑你的心智,伸展吧!
你運用你肢體的方式,就是你個人權力的來源─讓你能展現最佳狀態的那種關鍵權力。那是鑰匙,可以打開桎梏住你(你的能力、創意、勇氣乃至於寬容)的枷鎖。它不會賦予你原本不具備的技巧與天分,亦是幫助你把你已擁有的揮灑出來。它不會讓你更聰明或學識更豐,但它讓你更有適應性、心胸更開闊。它不會改變你,它讓你成為你自己。
擴張你的身體會讓你的心智開展,那讓你展現最佳狀態。而展現出那種最佳狀態,其結果影響深遠。:
姿勢的狀態,影響了人們感到多有權力或多無權力,以及他們的冒險意願。
哈達瑜珈中有一招擴張姿勢稱為「眼鏡蛇式」: 面朝下趴在地板土,雙腳在身後伸直、,腳尖向後伸展,手放在地上,掌心在肩膀下方、因此手肘彎曲並靠緊身體。然後拉直手臂撐起你的身體,肩膀、胸部與腹部撐離地面向上彎曲,抬起你的頭,微微向上看,就像眼鏡蛇豎起身體那樣。背部微微向後彎。
不僅是無畏的有權力姿勢會發揮效應,甚至連非常細微的擴張,例如只是簡單好好「坐端正」的姿勢,都可以產生相同的效果。更進一步來說,我們會看見擴張性的動作,甚至是聲音的擴張,比如說話變慢,可以影響我們的思維、感受與行為。
透過採取擴張、開放的姿勢,我們讓自己在幾個方面感覺更好、更棒。我們感到更有權力、有自信、更果決、壓力與焦慮更低,以及更快樂又更樂觀。
東亞人傾向以垂直方向來表達他們的身體擴張性,而西方人會以水平方向來表達。東亞人的有權力姿勢反映在,比如說,他們決定要坐著還是站著、如何鞠躬,敬酒時杯子舉多高等。
姿勢端正者運用了較少負面、較多正面詞彙。這與我們見過的其他研究發現相同,不過他們也運用較少第一人稱代名詞,像是「我」以及「本人」。越常說的「我」的人,更可能感到自己缺乏權力或對自己沒把握。
我們有種錯誤的概念,認為自信、有權力、地位高的人會比地位低者更常使用「我」……這完全不正確。地位高的人看向世界,地位低的人看著自己。
動作就像姿勢一樣,告訴大腦它該感覺如何,還管控著者她記得什麼。當走路姿勢更開放、端正與輕快,我們對自己的記憶也與之一致。
擴張你的肢體語言,不管是透過姿勢、動作與說話,讓你感覺更有自信、更有權力,比較不會焦慮或只顧自己,並且整體來說更正面。
姿勢不僅形塑我們的感受,也塑造了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從我們對自己的描述,到我們對這描述有多肯定與自在。而那些自我概念會激發或隱藏我們與人交流的順暢度、工作的,能力,以及簡單地說,是否能展現最佳狀態。
擺出中性姿勢的人不會執著在自己的缺點上;他們想著的是手上的任務。他們處在當下,不是困在自己腦中,或卡在想像中被自己即將做出失誤所摧毀的未來裡。
擴張你的身體,讓你對自己有正面的想法,並相信那個自我概念。它同時讓你頭腦清晰,提供更大空間給創意、認知協調以及抽象思考。
在重要的面試、會議、任務或決定之前,維持端正姿勢,會加強個人領導力的感知。甚至,良好的坐姿增進我們「提振精神」的感受,整體來說做起事來更輕鬆。
擴張你的身體,就能釋放自己,勇敢進取、行動,並堅持到底。
身體形塑心智,心智形塑行為,不過身體也主導著它自己。
在生理上擴張你身體,為展現最佳狀態做好準備;它讓你超越戰或逃的直覺,讓你腳踏實地、開放並融入。
擴展你的肢體語言,讓你更能承受身體疼痛。
在面試前,預做有權力姿勢,會增進展現最佳狀態的程度。但不要面試中採取有權力的姿勢,會造成反感。
一個人若姿勢良好,耳垂會垂直落在肩膀正上方。
許多人每天長時間使用小小的行動裝置工作,目的經常是提升生產力與效率;然而,運用這些小裝置,即便只是很短時間,都會降低決斷力,潛在地損害我們的的生產力與效率。
裝置越小,使用時我們身體越屈曲,我們以這種緊繃、內縮的姿勢越久,無權力感就越大。裝置越小,不僅(病人的)自信降低,脖子的負重也增加了(導致立即或最終會有的疼痛和頭痛),它們完全成正比。
如果你必須長時間面對螢幕,很多人都是如此,請慎選裝置,並調配空閒,讓自己可以擺出端正並且擴張的姿勢。
研究都顯示,在大腦活動對行為的效應方面,內在想像動作跟實際身體動作的效果是一樣的。在心中上演一系列的動作,增加了在真實世界把他們做出來的能力。當執行某些特定動作時,大腦許多相對應的區域會被啟動(運動皮質及其周圍),當想像同樣動作時,那些區域同樣會有反應。
展現最佳狀態的人,比較不會專注在別人可能會怎麼評斷或威脅他們。我們應該可以留意並回應別人,不過太過注意他們不僅降低生產力,還很有破壞力,扼殺我們的自信,阻礙了我們注意到現場正在交流什麼事情的能力。
一個人不需要完全運用身體,也能獲致有權力姿勢的好處。事實上,許多人不管是否有身體上的障礙,都會發現自己身處於面對重大挑戰,卻找不到空間或無法私下做出有權力姿勢的情況。不過我們永遠都可以在自己小小的思想泡泡中,想像自己是神力女超人或超人。
當人們在感知上進入代表自己的虛擬化身當中時,他們傾向承接這個化身的特質。這強大現象稱為─變身幻覺。
士兵經常被要求「立正,注意」,它不僅傳達尊敬,也是對於感到警戒與力量最有幫助的姿勢。士兵被要求這樣做理由如下:當將領在傳達可能影響生死的決策時,士兵必須在心理上全然地處在最佳狀態上。
我們的身體催迫、形塑,甚至主導了我們的思維、感受與行為。你的身體持續並且很有說服力地在傳送訊息給你的大腦,而你可以控管這些訊息的內容。已經有數百(甚或數千)項研究,透過不同方法,從呼吸、瑜珈、壓低音調、請人們想像擺出擴張性姿勢,到僅僅要求人們端正,在在都驗證了身體-心智的關聯。
你的身體形塑你的心智,你的心智形塑你的行為,而你的行為形塑你的未來。讓你的身體告訴你,你是有權力又值得一切,讓你更能展現最佳狀態,變成更有熱忱,更真實的自已。所以找到你自己的方法像個海星一樣吧!
擴張我們的身體,會改變我們對自己的感受。
第九章:這些時候,擺出權力姿勢,激發最真的你
要做以下這些事之前,先擺出有權力姿勢很有幫助:
‧進入全新的情況、會見圖認識的人,或者在異國用非母語說話。
‧為別人或自己發言。
‧尋求協助。
‧結束一段關係(工作上或個人上)。
‧辭職。
‧接受(或提出)批評。
在進入挑戰之前的片刻,透過你感到自在的方式盡可能占用更多空間,你就是在告訴自己,你很強大,你做得到,那解放了你,把最無畏、最真實的那個自己激發出來,去迎向那個挑戰。
微姿勢,隨時維持最佳狀態
‧坐端正
‧深入且緩慢呼吸。
‧如果空間更大,走一走,幾步後,便稍停在某個姿勢演說。
‧使用道具。
‧採用開放式的手勢。
‧避免「企鵝手臂」。上臂*腋下到手肘)會夾在身側,只有手臂下半部有動作。
‧別只是占取實體上的空間,也占取時間上的空間。
‧接納停頓。
‧想辦法放鬆喉嚨的肌肉。
第十章:輕推自己一下:小動作帶來大改變
慢下來是個很強大的動作。就像說話慢一點頓一下,並占據空間,都跟權力有關。所以,在高度壓力的時刻裡,也請花點時間找出回應之道,把決策過程慢下來。
什麼都不做也是做了某件事,什麼都不做甚至比做了某些事更好,至少比我原先所做的那些事好。
展現最佳狀態是為了在迎向最大挑戰時無所畏懼,身在其中時不焦慮,事後沒有遺憾。
我們是透過輕推一下自己─每次再多做一點,慢慢地、漸進地做到。每個小小的個人進展經驗,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新的激勵與資訊來源;提醒我可以繼續努力。
事情就是這樣運作的。在每個考驗中,我們輕推自己一下:我們鼓勵自己感覺更勇較一點,行動更大膽一些,跨越自己的恐懼、焦慮與無權力感之牆,更接近最佳狀態一點。漸進地,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抵達想去的地方。即便當我們出發時,並不知道這地方在哪裡。
改變人們行為最好的方式,也許不需要或要求他們在態度或喜好上做出重大改變,而是隱約地、幾乎難以察覺地把人往健康的方向輕輕推進。最終不僅會改變行為,也會一併改變態度,乃至社會規範。
「奈米級的投資」卻帶來「中級的回報」。
輕推之所以奏效,有幾項理由:第一,輕推很微小,只需要最低程度的心理與生理上的付出。第二,輕推是走心理捷徑。推了人們一把的,是規範性影響(根據社會偏好所決定的行為),而不是資訊性影響(根據客觀評估所決定的行為)。人類的行為比較常受前者引導,而非後者。我們通常會觀察別人怎麼做,來推斷哪些行為是得體的,特別是我們所觀察的是我們所認同的人。那些人跟我們越類似,對我們行為的影響力越大。第三,相對於大多數人認為我們的態度決定於我們的行為,但是態度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很有可能是反向運作的─我們行為決定了我們的態度。
自我輕推,我開始這樣稱呼它,是對自己肢體語言及(或)心態最微小的調校,用意是在此時此刻,讓心理與行為產生小改變,它們是小小的變動,但具有潛力久而久之造成劇變。
當你給自己一個自我輕推,現狀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就縮短一點;它不會讓人卻步,那表示你比較不會放棄。這樣一來,你行為的轉變就會比較真實、持久,而且是不斷自我強化的。
當孩童(成人亦然)專注在過程,而不在結果,他們的表現就會顯著地、劇烈地增進。
著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可孕育出一種信念:挑戰是一項值得嘗試的艱難任務,而不是一個展現失敗的機會。
某種程度來說,只要簡單調整我們的姿勢,就是最基本的小微調。
我們一旦看過自己以勇氣以與能力做過某件事,下次我們面臨類似的挑戰時,就能回想那個經驗,第二次、第三次會越來越容易做到,以此類推。我們自己很有用的感覺,以及自我勝任感會變強,值得擁有的意識會增加,「安於當下」而不是「憂慮當下」的能力也會改善。
身體─心智的輕推,避免了在心智─心智手法會有的關鍵心理障礙,像是日語的有力自我肯定語(如:告訴自己「我有自信!」)。那些手法為什麼經常沒效?因為它們要你告訴自己你不相信的事,至少當時不信。當你在自我懷疑的痛苦掙扎之中,你肯定不會相信自己的話,說你不該懷疑自己。身體─心智的手法,例如:擺出有權力姿勢,仰賴的是身體,這更原怡、更直接聯繫到你的心智,告訴你,你有自信,因此避免了心理上的絆腳石。
第二,自我輕推透過別人強化我們的行為,而產生持久的效應。
我們的肢體語言經常是基於偏見,形塑了跟我們互動的人的肢體語言。如果我們預期別人會表現不好,我們採用的肢體語言才會令人討厭、令人氣餒。
當我們的肢體語言自信而開放,別人也會以相同型態回應,不自覺之中,那不僅強化了他們對我們的認知,也強化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想要大改造反而大失敗
我們許下雄心壯志的新希望時,所描繪的成果都太遙遠了。我們無法跟它們產生連結,或想像不出來,那使得我們更難在生活中實現它們。
專注在過程會鼓舞我們繼續努力,不斷前進,且把挑戰者成是成長的契機,而不是失敗的威脅。新年新希望是結果導向,而多半時候它像是隱隱向我們逼近的威脅,而非鼓勵。
野心大的新希望也把焦點放在負面,那就是自己想擺脫的壞事,而不是我們想要增進的正面、美好的事。
最後,新年新希望會壓低內在的動力,那是做某件事的個人的、內心的渴望,並用外在動力來取代它。數十年來的研究都已經證明這會引發反效果。事實上,當目標是包含我們真心喜愛做的事,外在的動力事實上還會扼殺了我們這種內在的動力。
我沒有把焦點放在我當時做不到的,而是放在我做得到的。
舞臺恐懼是種會讓人感覺癱瘓的過度焦慮狀況。我們不僅無法冷靜,而且有人告訴我們該「冷靜下來」,也提醒了我們,自己有多麼「不冷靜」,那又讓我們更加焦慮。
我們或許無法消除被激發的情緒,不過我們應該可以改變我們對它的詮釋。所以,不要白費力氣想要把我們情緒的高度激發程度降低,能否想辦法把他們從負面轉成正面?從「焦慮」變成「興奮」?
你越常把焦慮重設成興奮,你就變得越快樂、越成功。這使過程變成自我輕推─藉由專注在眼前,每個新的瞬間,而不是在結果,你慢慢地、漸進地輕推自己成為更無畏、更真實、更有力的那個自己。
自我輕推甚至可以在穿著這種表面工夫上運作。我們的穿著會影響我們的觀察、感受、思維以及行為。
重設情緒,跟未來的自己做朋友,穿著吻合角色的衣服,這只是我們藉由慢慢、漸進改變我們與當下互動的模式,來扭轉未來的一些方法。
並不是說,瑪莉亞從此不會再因受到自我懷疑復發的威脅,而感到畏縮。不過他會有個新的記憶,一項新的自找認知,一個自我勝任感與有用的感覺。
每次自我輕推,就會不斷累積喜悅,不斷累積權力,不斷累積最佳狀態。
第十一章:無數用姿勢改變人生的見證人,你也可以
我比自己所想的更龐大、更傑出,我不知道自己握有這麼多美好。─詩人惠特曼
故事中的這些人,很多都是透過「假裝是那樣,直到最後真的成了那樣而成功。
有些人把有權力姿勢的概念,運用到幫助動物上。
這本書是有關時時刻刻。是有關在最考驗著我們的每個時刻,都展現最佳狀態。也是關於相信當我們輕推自己向前,那些時刻就會不斷累積,強化我們思維、感受與心理。最後,這些時刻會改變我們的人生。
我的TED演說最常被引用的話是,「不是要假裝到你做得到,而是要假裝到你真的變那樣。」就是這個意思─漸進地輕推自己去成為最佳版本的你自己。
在挑戰時刻,展現最佳狀態。這不是哄騙別人,以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後要一直裝模作樣到底。這只是在騙你自己,只是稍微哄騙一下,直到你感受到更有權力,能夠展現最佳狀態為止;而且這也是有關持續練習,即使要花點時間才能做到。
跳著你輕盈的舞步去展現最佳狀態吧。緊緊握住龐大、美麗、有權力的那些部分的自己一那些你所喜愛與相信的自己。它們確實是屬於你的,正等著你來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