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書是描寫主角到巴里島拜訪一個智者探索心靈問題,書中主要由對話組成,還有主角在旅遊途中遇到人們簡單描寫,讓讀者跟隨主角一同心靈成長。

 

自我觀感,影響他人與強化對自我的觀感

「你怎麼看待你自己,人們就會怎麼樣看待你。當我們覺得自己醜的時候,其他人也會覺得我們醜。」

「人們傾向以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來看待我們。」

「我們的自我觀感,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會反映在行為舉止上。我們會持續在他人面前展像這樣的模樣,因此就算起初這個行為舉止只不過是思想上的發展,但最後對其他人而言,會變成事實,而後對自己也是。」

「當我們用某件事說服自己,這樣是就會變得真實,變成我們的事實。」

「自我觀感乃源自人們針對我們所說出的意見,或是我們無意間從某個經歷過的經驗中歸納出來的。」

「在西方,你們習慣把身體和心靈分開,但在這裡,我們認為這兩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並且構成一個協調主體的。」

 

你的想法,構成你的世界

「人類非常依賴自己所相信的想法,他們不會想要去尋找真相,只想獲得某種形式的平衡,到最後,他們會依據自己的思想基礎,去建立起一個看似合理的世界,這個世界能讓自己放心,而他們也會無意識地現在這個世界裡。」

「我們相信的事情,將會成為我們的現實世界。」

「我們的想法將會帶領我們去過濾現實生活,也就是將我們看到、聽到的以及感受到的一切進行過篩。每個人進行篩選十,特別取決於自己的信念,端看自己對整體世界有甚麼樣的想法,簡言之,就是他的人生觀。」

「當你相信某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會帶領你去接受某些行為、去採取某些行動,而這些將會在別人的行為上產生效力,並且賦予某種意義,而這個意義將會再次強化你的信念。」

「到頭來每個人真的在不知不覺中創造了自己特有的現實世界,而這個現實世界說穿了,也只不過是自我觀感的果實罷了。」

「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相信的事只不過是自己想出來的:他們根本不會去意識到存在於自己思緒中的觀感。」

「我們無法評斷觀感的好壞,唯一能夠肯定的是:『觀感』只是想法,並不代表事實。但相對的,我們得去了解觀感所帶來的效力,這才是最有趣的。每一種觀感往往會同時產生正面以及限制性的影響力。」

 

「你聆聽某人轉告訊息,和自己去找到訊息原來的效果是不太一樣的。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去經歷某些經驗才會有所長進。」

「那些一遇到問題就止步的人,往往無法在生命中更上一層樓。」

「記住,別開始認為你需要我。」

 

身心的關聯強大:心理因素,影響身體治療

「安慰劑竟能在一些『真正存在的』疾病中產生作用,甚至對身體具有直接效力,這真的很讓人震撼。」

「耶穌運用人們的想法去治療他們。」

「一位美國的研究者最近針對目前所有癌症療法的效力進行研究。他對某個病患族群治療的結果感興趣,因為其結果前後矛盾,這促使他更進一步地進行其他研究。他後來終於釐清:這些體內已痊癒的病人,儘管每個人接受的治療方法都不相同,但有一個相同點。這些痊癒的病人事前都認為他們所些接受的治療將有助於自己痊癒,他們對醫生以及所選擇的治療方式有百分之百的信任。因此,治療對這些人自然就產生效力。」

「不管用何種治療方法,只要相信就行了!

 

誠實的面對自己內心,也誠實面對他人

「會傷人的並不是訊息本身,而是傳達訊息的方法與說話的方式會傷人。例如,我們若是以一種感謝他人善意的心態去說出這句話,就不會去傷到他。但假如他還是因此受傷了,那麼他肯定是個特別敏感的人,因此就某個角度來說,受傷是他的問題,不是你的。」

「你若不對別人說出真相,就會給予他們想要扭曲你的論點的意圖,如此一來,反而迫使自己得繼續撒謊。你會發現自己被迫得去作不想要做的事,因此,你就會加倍感到難過。」

「說謊對自身而言都是不好的。謊言會在我們內心深處堆積成一種負面能量。試著說出真相─你將會發現自己獲救了,也會頓時感到無比輕鬆。」

 

實現夢想的心態與具體作法

「我並不相信運氣,我認為每個人在他的生命過程中,都會遇到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機會,而某些人知道如何辨別機會,並且抓住機會,而有些人不會。」

「假如你單純只憑感覺斷定,那麼就無法知道這是否屬實。搞不好他只是一種自我設限的想法而已。」

「當某個問題在潛意識的情況下被提出,卻又找不到答案的時候,人們就會開始自認為沒有能力去做某件事。」

「必須要鉅細靡遺地寫下所有的可能性,才能說服自己實現夢想。因為,依但你的想法太過於籠統、模糊,你就會覺得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抽象的計畫,也會因此導致這個計畫難以付諸實行。」

「當你鉅細靡遺地列出實踐這個計畫的所有細節,你將可以揭開這計畫的神祕面紗。然後同時寫下你對每個細項是否知道該如何去執行,緊接著只要去獲取你沒有的那些技能就行了。」

向別人求助,怕被人打槍的心態

「你的恐懼來自於一種混淆─你把針對要求的拒絕以及針對個人的拒絕混為一談了。並非人們拒絕你的某個請求,就代表他們不喜歡你,或是意味著他們不尊重你。」

「我們不能去替別人回答,唯有真的提出問題,你才會擁有確切的答案。」

「絕大多數的恐懼都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而且這些恐懼很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學會如何向他人求助,是最基本的課題:所有成功的人,都具有這樣的能力。」

「人的一生中,若無法走向他人去請求支援、幫助、建議或接觸的話,是成不了大事的。」

「你只不過經歷了一次困難,就下結論說自己天生不擅長這方面的事。簡單來說,你以一個不成功的事件為基礎,奠定出一個自我設限的小想法。」

克服尋求他人幫助的恐懼:

「去選擇一些人,然後向他們提出要求,無論何事何物,心理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從他們身上獲得負面的答案。必須想辦法讓自己的請求的人駁回要求,必須讓他們確切的對你說「不」,要獲得五個不。」

「那些害怕被拒絕的人,其實大都不知道他們很少會被別人拒絕的。被人拒絕是件不容易的事。整體來說,人們寧願幫助你、不讓你失望、盡量滿足你期待他們做的事。更精確來說,當我們害怕被拒絕的同時,也預設了被拒絕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只不過是依循著你所預設的想法運作模式所造成的。」

「當我們學會走向他人,去向別人要求我們需要的東西時,整個世界都會展現在你的面前。生命是對外開放的,而非自我封閉。所有允許自己跟他人連結的一切都是正面的。」

 

選擇夢想,或選擇假期?

「有些情況會引領我們去作出選擇,也會讓我們放棄牽扯不下的事情,促使我們走向那些讓自己最牽掛的事。」

「假如我們沒有準備好要付出努力,甚至在必要時做出某些犧牲的話,我們就無法實現生命中的夢想。」

「循著自己的道路走,自然水到渠成,有時就像是爬一座山依樣:一旦沒有去爬山,我們就不知道會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但這些努力可以讓我們在攻頂時感受到更大的滿足感。當努力越多,幸福感就越大,而且這種幸福感在你內心深處烙下的時間就越久。」

 

「美好的感覺無益於建立一段感情,生命中甚麼都可能發生,除了完美之外。」

 

貼標籤,與活在他人的期望中

「考量到我們所做的事會對別人產生甚麼樣的效果,以避免傷害到他們是一件很好的事。但相反的,我們不能總是考慮到別人的期望,更不能過度看中他們欣賞你的表現的想法。每個人對自己欣賞的東西都得負責,你不需要為別人的意見負責任。」

「人們有時傾向於使用相似法去歸類、推理事情,認為某個類別裡的人就應該是完全相同的。但事實上,在下方那塊田地裡的幾十人,各自的身分、歷史、人格以及特殊的口味都不相同。」

「當我們以某些族群、某些整體、某個陣營來進行思考的時候,我們就會將特殊要素、價值,以及個人成果抽離出來,這樣一來,我們就很容易陷入簡化與普遍化。我們口中的勞工、公務人員、科學家、農夫,只是用來建立一些用來符合我們想法的歸類罷了,但這些歸類不僅絕大多數都是錯誤的,還會讓人們成為這些類別中所被認定該有的樣子。」

「當我們停止以整體概念去看待他人的時候,就會在生活中跨出一大步。我們必須認為每個人都是個別存在的,即使他們某方面隸屬於某個可能掩飾掉個人特色的群體─例如隸屬於人類或是全宇宙。」

「說道完成夢想,既然是你一直心繫的事,那麼就不能算是加入某個行業類別,應是你自己展現才能、與自己的價值取得和諧的表現。」

 

遠離不看好你的人,接近對你有信心的人,可以幫助你離夢想近一點

「當你跟身邊的人談起某個計畫,通常會得到三種不同的反應:有保持中立、有鼓勵你的、還有想辦法讓你放棄的負面反應。」

「你要遠離那些你覺得他們可能會讓自己感到氣餒的人。不管怎麼樣,都物能把你的計劃託付給他們。」

「你只要去詢問該領域的專家,就可以幫你張大眼睛,適時提醒你是否走錯路。絕對不要去找那些試著潑你冷水的人,尤其是當他們潑你冷水的時候,往往只是要回應自己的心理需求。例如:知道你過得不好,反而覺得較為舒服。還有一些人討厭看到你完成夢想,因為這會讓他們想起自己沒有勇氣去實現夢想。也有一些人會認為你若遇難,他們就會有機會來幫助你,如此一來,你若順利完成計畫,就等於剝奪他們相助的機會,於是他們會盡所能來扯你後腿、勸退你。對他們生氣是沒有用的,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是毫無意識的,但是你千萬別把自己的計劃託付給他們。到頭來,他們鐵定會讓你喪盡自信。」

「學走路的寶寶之所以能夠堅持下去並且獲得成功,是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家長會懷疑自己寶寶的行走能力。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會針對這些慾望潑冷水。只是一旦寶寶長大成人之後,身邊卻有許許多多的人會去說服他,阻礙他實現自己的夢想。」

「你最好遠理這些人,或是乾脆不要告訴他們你的計劃,否則你就會像那些數百萬個無法擁有他們夢想的人靠攏。」

「相反的,你要找到一、兩個對你有信心的人。當我們投身於計畫中,由於置身賭局。換言之,我們憧憬著改行,但鐵定會遇到一些起起伏伏的現況。每當我們有信心的時候,就會有欲望去執行。一但突然遇到質疑或不再自認為有能力的時候,就會害怕改變,害怕陌生的事物。這個時候,我們若是孤軍奮鬥,很有可能就會因此放棄,就會束手投降。但如果生活周遭有一個人對你充滿信心,他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定能完成計畫,並且會讓你感受到他的支持:當你看到她時,能讓你掃除所有懷疑,如此一來,你的害怕就會神奇地一掃而空。這個人對你展現出來的信心,將會是具有感染力的,他會為你注入一股成功的力量,一股讓你足以撼動山河的精力。當我們並非孤軍奮鬥執行計畫的時候,就會擁有十五倍以上的力量。但我希望你聽清楚了:這個人並不需要實際助你一臂之力,或是給你一些建議。最重要的是:這個人只要相信你就可以了。此外,你很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到,許多知名人士都擁有這樣的支持。」

 

愛的實驗:愛的巨大效力

「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者將採集來的癌症細胞培養在培養皿中,然後找來一些大學生─在美國,大學生往往都會被當作實驗測試的對象。他們讓大學生聚集在培養皿四周,要求他們「發送愛」給這些癌細胞。這些大學生照做了,研究者以科學的方法去測量,發現癌細胞消退了,他們無法解釋這個現象,更無法去說清楚:這些大學生究竟用甚麼方法「發送愛。」但是,結果明明白白擺在眼前─癌細胞真的消退了。」

「而我,如今已近人生盡頭,更相信「愛」是解決人類生活中大部分問題的方法,這個很單純,大家都知道的概念,只是大多數人幾乎都不會去做,因為有時候愛人是困難的。」

「有些人兇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自己;有些人很難相處,是因為他們曾經遭受過許多痛苦,因此想要讓地球上的全人類都為此付出代價:還有些人因為別人的態度而感到失望,以至於關閉自己的心,告訴自己說:假如他們不再對別人有所期待,那麼在未來的日子哩,他們將不再感到失望。這些人的共同點是:假如你去愛他們,鐵定會讓他們感到驚訝不已,因為他們並不期待這些。此外,絕大多數人一開始會拒絕相信,對他們來說這是相當不正常的。但是,假如你堅持表現給他們看,用一些不求回報的行為,這樣就會推翻他們看世界的角度,慢慢地改變他們跟你之間的關係。」

「這些人還有另一個共通點:在他們的行為背後,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個正面意圖;他們相信自己做的事是最該做的,認為自做出最好的選擇,甚至是唯一的選擇。因此,就算他們的所作所為有爭議,但是導致他們做出這種行為的動機,卻往往是能被諒解的。」

「若想去愛這樣的人,就必須將它本身和他的行為分開看待,告訴你自己:儘管他的行為很討人厭,但是就某個層面來說,在他的內心深處也許藏著某件好事,搞不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假如你能夠看出那究竟是甚麼事,並且讓自己去愛他,那麼你就能夠引領這個人,讓他跟自己內心的善進行接觸。」

「你知道,「愛」是改變他人的最好方法。假如你與某人見面時,一再指責他所做的事,那麼他會為了讓己的立足點站得住腳而不斷提出反駁,因此等於是你強迫他去捍衛自己的觀點,於是她將不再聽信於你。他認罪己遭到反駁,因此也該反對你的想法。但相反的,如果你走向他,並在心中告訴自己:就算他所做或所說都是很糟糕的,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勢必是個好人;他之所以這樣做,鐵定有其正面的意念。這樣一來,你將可以引領他放鬆,並且讓他接受你想要對他說的話。這是可能改變他的唯一方法。」

 

小結

「人們傾向依據別人看待他們的角度來表現自己,將自己設定成別人眼中的樣子。我們必須了解到,每個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哪裡,那方面就會開始變得重要,開始放大。彷彿你把投影燈放在某人的優點上,就算這些優點是如此微小,也會開始變得重要、開始發展到具有支配權。這也就是為什麼要你在生活周遭找到一些信任你的人、相信你的優點和能力。這是何等重要!

 

金錢的迷思

「金錢會讓所有的幻想、計畫,所有的害怕、仇恨、慾望、忌妒、上流社會與下層社會的複雜性,以及其他的事全都具體化呈現。」

「尋求某種程度的物質舒適並沒有甚麼壞處,金錢的確能夠讓事情變得簡單,儘管物質上舒適並不全然代表幸福,但若沒有物質上的舒適,有時候卻可能讓幸福變質,甚至搞砸幸福。」

「我必須強調的是,物質上的擁有並不能夠帶來幸福,許多人都同意這一點,甚至高聲疾呼,可是潛意識裡卻又認為金錢會讓他們感到快樂。於是他們不屑那些炫耀自己財富者的行為,而這種不屑,其實已染上忌妒的色彩,因為這些人同樣擁有想要變有錢的慾望,希望變得比他們更快樂。這樣的想法是相當常見的,包含那些總是篤定以為自己不想要有錢的人。」

「這種想法迫使人們去參與一場無終點的賽跑。不管我們嚮往的是何等物質層面,一但我們到手了,就會想要更多,這就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

「想要禮物的夢,到頭來比禮物本身更令我感到快樂。」

「父母親給孩子們扯出最大的謊言,並非是耶誕老人的存在,而是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去相信那些禮物將會使他們快樂。」

「金錢原本就是不是我們該去聚集,而是應該去使用的東西。假如我們所有人都從這個原則出發,那麼就不會有失業問題存在,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服務交換就不會有所限制,人們會變得很合作,只要鼓勵人們去創造,並且鼓勵他們去實現自己的計劃就行了。」

「兩個重要的要素:我們如何賺錢?我們如何花錢? 假如金錢是將自己的能力付諸實行,奉獻出自己最好的那一面,那麼錢就是乾淨的,它會讓賺取這份金錢的人產生真正的滿足感。但假如是因為利用他人,譬如利用自己的客戶或合作夥伴而獲得這筆錢的話,那麼就會衍生出我們一邊所說的那種負面能量─巫師們稱這種能量叫做「烏煞」,這種烏煞會把全世界往下拉,汙染思緒,到最後會讓那些被掠奪的人以及掠奪者都變得不幸,後者雖然自覺贏得了某些東西,但是在他內心深處累積的這種烏煞會讓他越來越難感到快樂。當人變老時,這種感覺就會寫在臉上,不管累積多少財富......可是那些以奉獻最好的自己,並且尊重他人而贏得金錢的人,在年華老去之時,卻會因為自己曾散發光彩而變得更豐富。」

「假如我們使用的錢,讓其他人有機會去表達他們的才華與能力,去換得他們的服務,金錢就會產生正面的能量。相反的,若我們只是滿足於累積物質的財產,那麼生命很快就會掏空它的意義,我們會慢慢變得冷酷空虛,看看我們生活周遭那些用盡一輩子去累積財富,卻不願意付出的人,到最後都會跟他人脫離連結。他們不再維繫真正的人際關係,因為他們不再能更真誠地對某人感興趣,也無法去喜愛他人。所以,相信我,當人走到這一步徑地是不會快樂的!

「你或許要先賺到錢,之後才有辦法放下。」

 

成功、幸福之道

「印度教的哲學,認為賺錢是一種有價值目標,而且符合生命存在的某一個階段,只是必須避免自己身陷其中,然後知道如何進展到另一個階段,以獲取生命的成功。」

成功的生命代表這個人可以過著符合自己慾望的生活,並且始終不與自己的價值觀相抵觸,能夠在行動中付出最好的自己,與自己和諧共處。假如可能的話,成功生命能夠提供機會讓我們去超越自己、讓我們為他人付出,而不是只是為了自己。也就是說,讓我們有機會為全人類做出貢獻,那怕是微不足道、非常細小,或是一個對別人的微笑都行。」

「假如我們所做的事情並沒有遵守自身的價值觀,就會感受到某種程度的難受、一種輕微的不舒服,或是一種罪惡感,這就是跡象,這時你必須自問:是否你的行為跟你所認為重要的事是完全背道而馳的。身為人類,假如自身的行為僭越了自身的價值觀,那麼就無法進步,甚至連單純想保有的健康狀態也不可能了。」

「這是一把幸福之鑰。你知道的,人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會覺得滿足,但會在自我要求中綻放出光采。的確,藉由專心一志具實現自己的能力、去戰勝每個新挑戰,我們才會真正感到快樂。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不管我們是從事哪一行,無論我們的能力程度如何。假如我們的工作能夠帶給他人某些收穫的話,就算是間接的,就算以微不足道的方式,都能讓我們幸福倍增。」

「以自己的能力去征服挑戰,就能讓自己感到快樂。因為挑戰可以刺激我們的專注力,促使你在行動中展現最佳的自己,然後實際衍生出真正的滿足感。這是讓你在行動中綻放自己的條件。」

「當我們在與自己和諧相處的狀態下去完成夢想,就是實踐成功的生活。」

「人會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是正常的。你要確認的是,在知道自己即將死亡的情況下,你會習慣去做的那些是當中應該百分之七十是你想做的。這樣就表示你的行為將與你本身處於和諧狀態。」

 

選擇你的人生,成為人生的主宰者

「選擇是屬於你自己的。生命當中某些時刻,我們並不見得有許多的選擇,也許選擇是痛苦的,但她還是存在,終究是你要去決定自己的想要過甚麼樣的日子:妳始終有選擇,你必須把這種想法放進腦子裡。」

「你若常覺得都是別人在替你選擇,那是因為你選擇讓他們做決定。」

「我們在生活中越進步,就越能夠擺脫那些限制我們的想法,因而就有越多的選擇。而選擇就是一種自由。」

「假如我們自認為是某些事或別人所造成的受害者,那我們是無法快樂的。我們得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中將是由自己決定,不管想過怎麼樣的生活,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就算在工作場合隸屬最下層階級,你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具有掌控權的人是你,你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你不應該害怕,也將會發現:正因為你允許自己去選擇一些本身和平共處的行動,也就是那些尊重自己的價值觀、可以表達顯露自身能力的行對,你將會發現自己對於他人來說變的無比珍貴,而你人生大道的門會為自己打開。所有的一切將變得更為容易,我們無須反抗就可以往前走。」

 

「人始終不往瘋狂一場!-王爾德

 

「我自得其樂地傾聽人們的對談,以便猜想他們有著甚麼樣的想法。我很悲傷的觀察到人們大多不自由,但這並非是由獨裁者所造成的,完全只因每個人都受到對自身的想法,對他人觀點與世界觀點所禁錮。」

「唯一有意義的競爭是對自己的挑戰,去超越自己而非超越他人。」

「這些少有自由卻仍自得其樂的人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被自己的想法給牽制住了,這些想法影響他們行為的同時,也侷限了他們的選擇。」

 

「你要有能力做出需要付出代價、捨棄某些事的選擇。換言之,你要懂得做出犧牲,以換取人生道路的進步。」

「光是了解獲認同一種想法是不夠的,必須親身經歷某些令人震撼的事才會有所成長。」

 

「永遠不要讓任何人對你說:你沒有能力做甚麼事情。是你自己該去決定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gma6613 的頭像
    sigma6613

    從谷底往上爬的人生

    sigma66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