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由一位匿名的銀行高層(他自稱)爆料金融黑幕集大成。可以學到一些他們業內的用語蠻有趣的XD但其中有些概念我跟他的想法不同,這部分就見仁見智了。
這種書看多了,都會覺得很無奈。只有和制定規則的人站在同一邊,才能獲勝。
第一章:你的財富怎麼越管理越少!
業內用語:
魚:客戶。大魚:大客戶;小魚:小客戶。
虱目魚:白目魚,就是奧客,沒錢又愛抱怨。
吳郭魚:吳刮魚,已經被理專刮乾進的客戶,目前已經沒有其他錢可投資。
大鯨魚:有錢的客戶,但對金融商品興趣缺缺,撈不到甚麼油水。
鯊魚:萬分機靈,甚至偷偷錄音,跟他們說話要很小心。
章魚:超會殺價,手續費、基金管理費都會要求折扣。
被魚咬:客訴或糾紛。
銀行的專業分級:一流人才做交易和併購,替銀行老闆和大股東賺錢;二流人才做企金,服務大企業客戶;三流人才到分行做業務,服務一般客戶。
五分鐘破心房、十分鐘展專業、三十分鐘套交情
金融業務的銷售原則,此稱為「五、十、三十法則」。認識一個人,交流時間必須達三十分鐘才能留下印象。
銀行最怕的客訴是投訴到金管會和媒體,這樣會驚動銀行高層,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到銀行客訴很容易被搓掉,只有小客戶才需要客訴,大客戶跟銀行高層很好der)
「財富管理」和「信用卡」是銀行最賺錢的兩項業務。
所謂的定期定額,就是定期讓銀行賺手續費。真正的理財方式應該是「定期不定額」才會賺錢。市場低迷多加碼,市場熱絡減碼少買,這樣成本才會低。
買金融商品的手續費可以殺價。但手續費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高一點的手續費折扣都要往上呈報,高層批准才能放行。
境外基金可以從客戶賺到最多的手續費,因為基金公司會給更高的傭金給銀行,還有外幣兌換,銀行也可以賺一筆。境外基金兩大風險:匯兌損失、基金公司倒閉難求償。
投資型保單的真相:因利率走低,過去保險公司狂推的儲蓄險有膨大的給息壓力,為了替保險公司解套,才推出投資型保單,說服保戶解除原先買的儲蓄險,把投資風險移轉到保戶上。
第二章:商業銀行驚人的背後
境外公司(OBU),很多在免稅天堂(開曼群島、英屬維京群島)設立,也就是紙上公司,絕大多數只是掛在這些島嶼上的郵政信箱。可用境外公司避稅、控制股權、移轉資產、買進股票後再質押給銀行套現金。
假公司掏空銀行,倒帳,套出銀行現金。再法拍抵押品,多次流標後,再低價買回,最後高賣出再賺一手。
不良債權也可以賺錢!銀行的老闆以三成的價格收購呆帳,再以五成的價格賣給專業的討債公司,根本是穩賺不賠。
辦信用卡刷不刷都沒關係,銀行有資料就可以賺錢。因為他可以將個資賣給共同行銷廠商。悠遊聯名卡也能賺,你每次用悠遊卡功能,他就能向悠遊卡公司收費。停車場用悠遊卡是被賺走你的緩衝時間(用代幣有緩衝時間)。
信用卡的循環利息是銀行最好賺的油水。
第三章:投資基金,究竟誰真正賺到了?
沒有人是靠基金變成富翁的。
基金公司的兩大獲利來源:手續費、管理費。管理費每天都會從基金淨值中悄悄扣除,一般人難以察覺。
投資戶還要替銀行付盤商費。有專為基金公司經營通路的金融服務顧問公司(也就是盤商),代理多家基金再轉賣給銀行。但其實這種盤商背後的老闆還是基金公司的老闆或大股東們,左手賣給右手,很多相關利益人員再來分一杯羹,最後要付錢的還是散戶。
基金有分「王牌」和「護衛隊」。越大型的基金公司,越有這種手法(護衛隊幫王牌護盤、抬轎)
真正績效第一名的基金根本買不到。A先進場,B再買進,C、D、E….再陸續進場。A是基金公司老闆的;B是基金公司大股東們的,C是相關利益者的,D、E雖然是廣告第一名,卻早已募集額滿,或台灣根本沒賣,只能買到更後面的商品。
有些基金搭配買一送一的優惠(買Y送Z)。免手續費或打折扣的基金一定是賣不好,才需要出清庫存。
基金報酬率不一定等同你的報酬率,因為會受到投資人的行為影響,投資行為犯下的錯誤(高點加碼,低點賣出),就算讓你選到賺錢的基金,你也賺不到錢。
廣告打最凶的時候,就是需要你買進護衛隊來讓王牌出貨。
風險報酬等級PR1~PR5,可以讓你投資獲利,不同等級都有,PR1不代表風險真的最低,PR5也不代表風險真的最高。
作者不認為ETF是好投資,因為他認為ETF是指單一國家、單一市場、少數產業的股票型基金,一樣是把雞蛋都放同一個籃子。當空頭來臨,外資與投信第一賣的都是權值股,換取現金,在ETF中有很高的比率。
作者推薦組合型基金,就是基金中的基金,才能真正分散風險。組合型基金通常是同一家基金公司的旗下基金,所以不用轉換手續費,理專的傭金少,所以他不會告訴你。作者說,組合型基金因為風險分散、波動率小、報酬率不差,所以經常是全球頂級富豪買基金時的首選。(我的疑點是:那他剛說的基金管理費、單筆買進時的手續費,不就也是又被多扒一層,單一基金一層,組合型基金又一層)
台灣基金經理人職涯短命,長則兩、三年,所以他們才會作弊。自己先買進,在用基金的錢拉抬。老闆們會進來分一杯羹,但出事時,都是基金經理人的責任。
政府基金被動手腳,相關官員很有可能也有干係,因為政府基金要買進股票須要經過嚴格的流程。
市場變化太快,基金也容易沒人氣,就會被放棄(無心經營)。一檔基金的陣亡速度也越來越快,要小心血汗錢。
第四章:你買的保險真的能保障你?
金融相關行業中賺錢最多的事業還是保險業。只要5%的資本就能做95%的生意,保險公司的資產中,95%大多是保戶的錢,就是對保戶的負債。資本適足率是衡量保險公司財務狀況是否健全的指標,目前最低的資本適足率是200%。
保險公司大約有四成的錢是買進國外的金融商品,通常是向國外的大型投資機構或政府買進債券,或是委託代客操作。保險公司主要還是投資有固定收益的債券和房地產。委託交易的手續費退傭,是退到那群人的手裡,用大家的錢賺自己的錢。
保險產品最賺錢的是「壽險」。他賺走你的貨幣時間價值。
其實台灣沒有保險公司,只有保險仲介公司。他們再把你的保險轉保國內的中央保險公司或是國外的再保公司,以降低風險。台灣的保險公司規模不夠大,遇到一次天災人禍就會倒閉,才需要再保公司。所以台灣的保險保費高,保障卻很少。
對於真正懂保險的人,保險絕對不是一種理財工具,而是一種規避經濟損失和人生風險的避險工具。保險的佣金首先要支付一筆給業務人員,其次是保險代理公司的營收,第三的保險公司的獲利,剩下的錢才是保障花錢的保險人。
作者說人一輩子只需終身壽險和醫療險。但如果有錢,應該買房子取代終身壽險,可強迫儲蓄,需要錢的時候又可變現。(這部分我不是很認同)
理賠無上限的醫療險,是利用保費調整機制,當你理賠過後,之後的保費就會越貴,跟汽車保險一樣。
可要求保險業務員送你意外險(真的嗎?! 這個我也嚇一跳)。要求保險業務員將意外險綁在壽險的附約中(這不是送阿,保費還是要保戶自己付,我覺得作者是不是誤會甚麼了 XD)
購買境外保單,小心便孤兒保單。境外保單真的有比較便宜,但若發生糾紛可能求償無門,也無法申訴(不受金管會管轄)。
分紅保單比較貴,分到的分紅可能也不如你繳的保費。
第五章:專為富豪階級服務的私人銀行
想再私人銀行開戶,至少要有一百萬美金的現金,但目前競爭激烈,有些銀行會降低門檻。有些頂級富豪不在私人銀行開戶,而是有「家族辦公室」。有時,櫃台會故意說開戶要兩百萬美金,是要看你的反應測試你的資產有多厚。
私人銀行家的名片上寫的都是副總裁、董事級,其實工作就是業務員,跟客戶聊天,事實上就是理專,差別在於他會自己上門。名片上是為了要好聽,那些中小企業的老闆才願意接見。
私人銀行中,一般的行政人員叫助理副總裁,接下來就是副總裁。外商基金最小的職位叫做經理。私人銀行其實只有四種職位:副總裁/助理董事、董事、執行董事、董事總經理。工作有點類似全方位財務管家,對業績的要求非常高。如:董事職每年的業績至少要有台幣十五億。
富二代最適合當私人銀行家,靠裙帶關係拉抬業績。推銷額外服務,把過程複雜化,就能賺更多!
投資組合諮詢:請私人銀行給客戶投資建議;全權委託投資:委託私人銀行替客戶投資;投資顧問服務:私人銀行主動提供建議與研究分析報告,給客戶決定是否買進。私人銀行最愛全權委託投資,可全權使用客戶的資金,最有利。
私人銀行以客戶的貢獻度來區分客戶,而不是用資產大小。
大客戶買境外保單,是為了躲避遺產稅,可做遺產規劃。
家族辦公室是私人銀行中最高等級的服務。由客戶養一群團隊,專門服務自己的家族。一般來說,至少要有一億美元可供管理資產。目前最大市場在美國,未來可能在中國。
中國私人銀行還有兼代辦移民業務,也可協助仲介客戶洗錢,作對沖交易。
第六章:金融市場幕後的操盤手─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的兩大主要業務:金融商品的盤商、仲介併購。併購過程中提供的財務模型很多都是隨便貼貼剪剪,由菜鳥負責,老鳥檢查有無大問題。專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業務能力(拉到業績的能力)。
投資銀行會找上出現危機的公司給予建議,有時他們只是為了收仲介費,餿主意讓企業賠更多錢。
投銀跟私人銀行一樣,名片上的頭銜很誇大,副總裁、董事、執行董事、董事總經理。
分析師的職涯平均只有兩年,非常短命。
交易室代客操盤,可以先自己下單,再用客戶的錢拉股價。甚至有時沒真的下單,而是私下撮合,連政府的稅金也賺到。這樣的地下交易最常發生在外匯市場,尾盤突然拉高收,有可能就是單沒撮合成功,要趕快下。
連大咖的客戶都可能被投資銀行出假報告騙,何況是小散戶。
第七章:聘請顧問,大企業就得救了嗎?
企業顧問公司的經營就是賣人才,不管建議如何,客戶都要付費。很多企業很迷信國際級企業顧問公司的招牌,寧願花大錢聘請所謂的「專家」,也不願多花錢雇用有用的人才,造就企業顧問公司的暴利。
同一家顧問公司為兩家互為競爭對手的公司服務,會造成兩間公司策略相似,造成失敗的結果。
顧問公司常會複製其他國家的成功模式,但許多法令、風土民情不同,到最後就是空有理論。
企業顧問的優勢:說出公司內部不能說出的話。90%以上的公司沒有專門研究市場和競爭對手的研究發展部門,這是企業顧問的最大優勢,可以唬住客戶的關鍵。企業顧問主要賣的是顧問的口才和簡報能力。
隔行如隔山,企業顧問根本沒這麼神!
第八章:搶購未上市股票前,務必停看聽
未上市股票不過是合法的詐騙集團。生技產業是台灣最好賣的未上市股票的行業。
真正賺錢的準上市股票,只有靠關係才買的到。賺這種錢的人,都會低調,偷偷摸摸的賺,以免社會觀感不佳。這種準上市股票是有錢人經營政商關係的利器!
利用OBU持股,賺到錢的也不用繳稅。如果是想要經營的政商關係,他們會便宜的賣你一些,其實他們已經有小賺,先套現金出來,一邊拉攏關係,又可降低持股風險。
私募基金是專門幫有錢人賺錢的基金,分三種。第一種:直接投資國際金融市場,如:量子基金。運用複雜的財務工程,為客戶賺錢。第二種:買下有潛力、未來可能上市的股票,等上市後再賣出,有時也被稱私募股權基金。目前的有錢人投資的私募基金主要是這種。第三種是找有危機的公司,低價買進,介入股權再改善其財務體質,再高價賣出。
但私募基金也是會有看錯賠錢的時候。
第九章:股市的真相
真正的外資有投資風險和流動性的考量,幾乎只會投資大型權值股,或是有一定名聲和地位的公司。股本小的小公司,有不尋常的外資持股,很有可能就是假外資。
投信和自營商都喜歡中小型股,投信容易養股,也容易拉股價。主力也喜歡中小型股,主力資金不足跟丙種金主融資,也有可能被坑殺。
現增除了可以炒一波股票,也可以稀釋意見不同的股東股權。配股給員工,但有賣出時間限制,可以幫忙鎖籌碼。
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
一個人的財富,和這個人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有錢人勇於借貸,但不會亂投資,他們做事當機立斷,不會優柔寡斷,很明顯地和一般人有不同的人格特質。
他們更願意花較長的時間去耐心等待下一次的好機會。此外,他們善於察言觀色,觀察旁人的反應來調整投資的方向和節奏,這是他們成功的原因。
名言佳句:
「成功不在於賺大錢,而在於多少人愛你。」
「金錢不會讓我們幸福,幸福的關鍵是我是否活在愛的關係裡。」-巴菲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