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某一堂課,問了這個問題,老師要我自己去找答案。
以下是我當時寫下的解答:
1.禾本科作物與根莖類作物比較
a.以栽種而言,禾本科作物較根莖類作物易播種、收穫,且禾本科作物(如:水稻)可以連作,若根莖類作物採連作方式,土讓會有毒素累積問題。另外,根莖類作物某些病害無藥可治,還會影響下一期的根莖類作物。
b.作物適應性問題。禾本科作物(如:玉米),可栽種緯度範圍廣,且適應不良土壤能力強,可忍受溫度、雨量較根莖類作物好。根莖類作物不耐淹水(水稻大勝!),易腐爛,需要較鬆軟的土壤,其塊根、塊莖才能膨大,適應性較禾本科作物差。
c.營養問題。根莖類作物(如:地瓜)的蛋白質含量不如禾本科作物(如:水稻)。在一餐的攝取中,地瓜無法多食,米飯可吃好幾碗。長期以地瓜為主食,會缺乏蛋白質。另外,稻米澱粉累積較地瓜緊實,所以吃地瓜後,較快出現飢餓感。地瓜中的纖維含量較稻米多很多,所以容易脹氣。
d.儲藏、運送問題。禾本科作物易儲藏,在適當的環境下保存幾年仍可食用。但根莖類作物在儲存過程易腐爛,無法保存太久。另外在運送的過程,根莖類作物碰撞後也易產生撞傷,且佔的空間龐大,不易運送。禾本科作物沒有碰撞後就出現腐爛問題,且個別(一粒一粒)體積小,不會浪費空間。
e.時間問題。根莖類作物(如:地瓜)直到明朝才傳入中國,米食文化已在亞洲有長遠歷史,無法容易被取代。
f.口感問題。根莖類作物食用口感較乾,而禾本科食用起來Q彈且濕潤, 不會乾乾的。食用根莖類作物常使人想配水喝,口感不佳。
2、 禾本科作物與豆科作物比較。
a. 栽種時間問題。豆科作物(如:花生)栽種期長,因為植物需要把能量轉換成油儲存,所以栽種期較長長。另外,豆科作物因為會把氮固定在土壤中,若長期連作,會破壞土壤肥力平衡,所以也無法連作。
b. 營養問題。豆科作物含油量高,若作為主食,油量攝取過多。人類使用營養順序為:醣類→蛋白質→脂質。若以豆科作物為主食。身體醣類攝取不足,身體會消耗體內的醣類,長期下來,對身體有害且胺基酸種類不夠。
c. 加工問題。豆科作物需較長的時間才能煮熟,禾本科作物澱粉含量多,容易吸水, 所以較容易煮熟 。(豆科作物主要營養為油類和蛋白質)
3、 禾本科作物與蔬果的比較
a. 營養問題。水果中的糖類主要是葡萄糖,與禾本科中的澱粉相比,在身體中消化葡萄糖教快,所以澱粉在身體消化系統時間較長,可提供長時間穩定能量。蔬果主要含水份無法提供太多能量。
b. 儲藏運輸問題。蔬果無法儲存太久,會腐敗。運輸中容易碰撞,所以蔬果也較禾本科不容易儲存。
c. 栽種問題。水果栽種期長,要等果樹長成才能採收。我們食用蔬菜是取其莖葉,許多蔬菜是以種子播種,所以尚需另外做取種的動作。稻米本身即可作為種子,也是我們食用部位,所以沒有這個問題。
e. 若蔬果與遇病蟲害,蔬菜莖葉易損失慘重,水果也是。禾本科榖粒外至少有保護(如:稻米內、外穎)受此災害沒有蔬果嚴重。
當時有點落入「以農藝看世界」的思維窠臼,現在回頭看這個問題
我的答案更簡單:
「因為便宜。」
禾本科作物可以用最低的成本餵飽最多的人。
看完<真食物聖經之後>,我有個心得
如果本錢夠厚,每天吃各種新鮮的蔬菜水果、漁獲、肉類,就吃爽爽,營養又超豐富,根本不用吃飯吃麵
跟媽媽討論過後,媽媽說,菜錢會吃不消!!!!!!!!!!!
價格才是重點阿。
以前總是被教(洗)導(腦),糙米好棒棒,糙米才營養
但我心中總是有個小困惑
雖然糙米營養,可是吃起來就是比較硬,覺得不好消化
跟玉米、番薯比起來,水稻收穫之後,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脫穀,最後才能變成我們手上的那一碗飯
沒有靠器具,你用手剝給我看,看甚麼時候可以剝出一碗飯 XDD
對古人來說,不免太大費周章了!!
以滿足生理需求來說
如果眼前有一頭牛,一隻雞,誰還會選米?
米的營養也比不上牛和雞
好不想下這個結論
血淋淋地說
五穀是窮人在吃的。
別揍我,我也是窮人之一,每天還是要吃飯才吃得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