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任何一個成功,都是一連串客觀因素及主觀抉擇的組合,缺一不可,所以很難複製別人的成功。我寧可研究別人的失敗,因為失敗常常是由於抉擇判斷的錯誤。如果我們能夠慎思明辨避免別人一半的錯誤,成功的機會就大大增加。所以遇到困難,與其抄近路學他人而失敗,不如仔細分析自己的問題及資源,判斷摸索解決方案。路雖長些,成功把握卻大一些。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導致很多方面的困境。

    這種抉擇判斷的能力,通常都是在面臨困境時掙扎思考時磨練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過去貧苦人家的孩子,常比養尊處優的富家子弟有出息的原因。

 

前言

   「不識其君,則視其使」,要知道領導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最喜歡用什麼樣的人。

    而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除了看他本人的條件外,還要看他碰上了什麼樣的對手。有時不是始皇太聰明,而是他的敵人實在太過愚蠢。

    看起來是夥伴的人,卻可能讓你失敗,,看起來是敵人的人,卻加速了你的成功。敵我之間,如此難辨,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其中的關鍵究竟何在?

 

第一章─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

    要了解一個人,光是看他本人的生平是不夠的。因此在前面兩本書中,我們還看了始皇生長的家族,因為這對他的性格和觀念影響甚鉅;我們看了始皇的孩子如何,因為身教重於言教,孩子往往反映了這個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除此之外,任何事業都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我們還得看跟這個人一起共創事業的夥伴們,都是一群什麼樣的人。而一個人能否成就事業,還和他的對手是什麼樣的人,也關係密切。而這兩方面的內容,正是本書的重點。

    始皇的臣子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李斯。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歎」是最關鍵的一個字。李斯的一生共有四次嘆息,每次都是他人生的關鍵,最後終於哭泣,「歎」字緊緊地扣住了李斯的一生。日此各位要密切注意李斯每一次嘆息,都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下。

    從歷史上來看,人是否能成功,除了自己本身具備的能力外,還在於他所處的環境。這就是人為何要慎選環境的原因,荀子說得好: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能夠超越環境的人不是沒有,只是實在太少了。

    如果你不能改變所處的環境,那你的一生往往就在這個環境中,被它所拘束、被它所困厄,你很難改變、擺脫自己原有的命運。所以人如果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去找一個能夠實現希望的好環境。

    這個社會就是「需要」和「有用」。如果你希望到一個理想的新環境去,你就要問這個環境需要什麼樣的人?針對它的需要,你是不是有用?說得更清楚一點,你想要改變你所處的環境,第一步就是改變你自己。如果你不能讓自己成為好環境需要的人,你永遠不可能到那個環境去。

    但是人要怎麼樣才能改變自己呢?只有一個字:「學」古人說: 「不學無術」,反過來想,只要你肯學,就會有術。只有習和教育,才能真正改變一個人。

    李斯是個聰明人,既然要學,就要找最好的老師學。

    人就怕學不成,一旦你「學已成」,把自己確實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之後。那接下來就不是環境挑你,而是你挑環境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有用,而人家需要啊!

    因此學成之後,接下來就請你慎選環境。有些人才學出眾,但他不懂得挑環境,甚至挑錯了環境,一生照樣沒有出頭之日。

    《孫子兵法》所謂七計中,以「主孰有道」為第一要件,就是因為碰上無道的領導者,任你有千種智謀、萬般本事,他不聽,你也是要失敗的。

    在李斯來看,再沒有比地位卑賤更讓人覺得羞恥的事,再沒有比窮困更讓人覺得悲哀的事。所以李斯要什麼?他要的就是名利地位,他要的就是榮華富貴,他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這個。

    李斯認為,一個人長久處在卑琖的地位、困苦的環境,卻只知非議世人勢利,擺出輕視財富的模樣,還要說:「不是我能力不如人,是我不屑去做而已」,這不是一個有志之人的心態。

    在李斯的心中,名利富貴比什麼愛國之心都重要。各位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心性到底如何。

   

    人和人的相遇,第一印象往往極其重要。而遊說對方的真正重點,永遠不是你想說什麼,而是對方想聽什麼。

    李斯清楚地看出了秦王的志向,捕捉到他的需要。各位看看這段話但說中秦王的目標(滅諸侯,成帝業),說中當今的危機(怠而不急就),還提出了解決的方法。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就是一個字「快」!趕快把握這萬事一時的良機,完成統一天下的事業,因此他說服了秦王。

    以財物賄賂六臣,因為送錢是對大部分的人最有用的辦法。但總有少部分的人是錢解決不了的,這種人該怎麼辦? 而李斯改良的辦法就是,派刺客把不肯收錢的人立刻殺掉!因為死人就沒有辦法再發揮影響力了。此外,再想辦法離間各國的君臣,讓他們彼此懷疑,國家更加混亂不安。既然要「快」,因此光是收買、刺殺、離間還不夠,只要對方陷入混亂,秦國就馬上派良將率領軍隊,趁對方還沒來得及反應的時候,立刻攻打對方,這樣統一大業就可以成功。

 

    要說服對方留你下來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讓對方相信,留下你比趕走你,對他更有利! 所以李斯上書一篇<諫逐客書>

 

    中國人自古認為,想要爭奪天下,就必須先爭奪人才。楚漢之爭,項羽一開始明明強於劉邦,為何最後卻是劉邦獲得勝利? 。但在傳統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用人」。項羽既不能用人才,又不能殺他們,最後還把他們拱手讓給敵人去用,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項羽必敗。

 

    說服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清楚掌握那個人到底想要什麼。但反過來說,一旦被人清楚掌握了你要什麼,人家要說服你就太容易了。

 

    李斯說:「唉!我曾聽我的老師荀子說過:『物禁太盛』。」這是真正的中國思想,中國人相信什麼事物到了頂峰後,接下來就要衰落。盛極則必然是衰,所以當我們說一個人的一生已經走到頂峰的時候,就代表接下來他要走下坡了。

    富與貴不同,富是有錢,貴是有地位。

    人要如何給自己留退路?我們可以從張良的例子中得到啟示。漢初三傑中,韓信冤死,蕭何曾經下獄,只有張良面對多疑猜忌的劉邦和呂后,卻能取得他們的信任,最後全身而退。

    原因何在呢?當漢高祖取得天下、定都長安後,這時諸將人人爭功,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權勢財富時,張良卻做了三件事:

    第一 表現自己身體不好,常常生病。

    第二 宣告自己一心修仙,不關心人間的名利地位。

    第三 他不只是說說而已,還閉關修練,杜門不出。

    身體不好,就難以領軍為官。一心修仙,就代表對人間的名利沒有興趣。杜門不出,不和其他功臣往來,就少了無窮是非。當別人都只想到「進」的時候,只有張良已經想到了「退」,所以才能明哲保身。

    「怎麼退」從來就不是大問題,問題是你真的「捨得退」嗎?

    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什麼是「戒之在得」?這是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戒之在貪」!

 

第二章─李斯的選擇

    立儲乃是國家之根本,根本不能確立,國家就要動盪,這在歷史上有著無數血淋淋的教訓。因此身為國君,絕不能輕易地顯露自己對兒子的偏愛。始皇在這一點上犯了大錯,以至於後來才會為人所趁。

    正確的決定是否就能獲得好的結果,必須看具體執行的人。歷史上很多時候,做好事未必有好的結果,關鍵就在於「委之非人」。

    胡亥的反應就和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一樣,永遠在道義和利害之間猶豫徘徊。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什麼是「幾希」?也就是一念之間而已。胡亥在一開始何嘗不想做忠臣孝子,但最後他還是向利益屈服了,就這一念之差,他從此就要踏上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趙高為何不斷要拿李斯和蒙恬比較?因為蒙恬正是對李斯宰相地位最大的威脅。最要的是,始皇做的事,李斯都有插一腳,天下人怨恨李斯,扶蘇必拿李斯祭旗交代天下人。又,長子扶蘇真正信任的人是誰呢?是蒙恬。李斯也不可能告老還鄉,因為秦國有誅殺大臣的傳統。

    大凡愛好名利富貴的人部怕死,因為他要活著下來享受名利富貴的滋味。

    李斯最喜歡的是功名富貴,他絕對不願意失去它們。因此在這一刻,他終於做出了選擇。大凡是人,沒有不喜歡功名富貴的。但決定你最後是什麼樣的人,就看你是否能有所不為。中國人常講的不是「有為有守」,而是「有守有為」,人必要有所守,方足以有為。

 

第三章─為之奈何?

    在第一本書中,我曾談過古人讀史的方法,第一步是設想你是書中的歷史人物,在需要做決定的那一刻,你會怎麼辦? 你做出抉擇,再打開書看書中的歷史人物怎麼辦,他的選擇與你有何不同,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這樣用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實例,來磨練自己的智慧,就會如呂祖謙所說的,「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

    但這個方法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當你面對自己人生的難題時,必要問:「如果是我過去讀過的歷史人物,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他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相信我,你大概不是歷史上第一個碰到這個難題的人,過去有無數的人都遇到過和你相似的難題。

    歷史最大的功用之一,就是讓你知道,人生不是只有一種答案,其實可以有各式各樣不同的選擇。

    _自殺是全天底下最愚蠢的事。為什麼呢?在道理,姑且不從道德角度看,而從利害角度看。人生在世,為什麼我們不能成就事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怕死。其實不止你怕死,所有的人部怕死。因為怕死,所以我們顧忌東、顧忌西、束手縮腳,所以才什麼事情都辦不成。倘若有一天你連死都不怕,試問天下還有甚麼事情擋得住你?天下還有甚麼困難不能克服?而你擁有了「不怕死」這麼強大的武器,結果居然白白去自殺?天下還有比這更蠢的人嗎?

    為什麼古代聖賢的經典中,很少談到感情,而多半談智慧和責任? 因為他們深知,任何事只要一牽涉到感情,就會變得非常複雜而麻煩,感情往往會讓人不可理喻。

    有時候,權力的大小不在於你的官位高低,而在於你和領導者間的距離遠近。

    人生的難題,永遠都在「不得已」三個字。當不能面面俱到時,你要先完成哪個?又要先捨棄哪個?

    從歷史來看,有時大奸似直,奸臣說的話比忠臣還像忠臣。

 

    這是二世最最害怕的事情,他得位不正,心中有鬼,日日夜夜就是怕人揭穿真相。而趙高想要利用二世,就一定要把他最害怕的東西點破。

    因為二世皇帝得位不正,他每天都擔心萬一真相被大臣和兄弟們知道了,自己就可能從皇帝的位子上被趕下來。對胡亥來說,自己的利益遠比大秦的利益要更重要得多,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誰都可以殺。

第四章─吉凶從何而來?

    為人主的第一大忌,就是被人「隔絕中外」,也就是壟斷一切消息管道。所謂人主之大權,就在於能夠決斷,如果你所知的消息都是別人刻意要你知道的,你自然只能做出那個人要你做出的決定。因為誰壟斷了訊息,誰就壟斷了權力。

    一個領導者既然知道自己不能,就更應該廣納意見、磨練心智,學則有術。《尚書》說:「王道蕩蕩」,就是這個道理。怎麼能因為要隱藏自己的無能,就把自己放在一個只接觸少數人的環境中呢?趙高為什麼這麼建議?.不就是想操縱胡亥嗎?

    大凡靠討好上位者得到權力的人,就會深恐別人也奪走了上位者的偏愛,因而搶奪他的權力。

    什麼叫做小人?就是不把其他人的死活放在心上的人,他在乎的永遠只有自己。

    各位認為李斯是笨人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會上趙高的當?如果各位看過我講張良故事中「忍」和「先」的道理,就會知道緣故。因為李斯瞧不起趙高,認為趙高不過是個宦官(古人都看不起宦官,各位看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就可以知道),是個狐假虎威(二世也能算虎嗎)、溜鬚拍馬的小人(你李斯比他有好到哪裡去嗎),所以對趙高根本沒有防備,才會中了趙高的計。

    領導者的權力根源在於能決定他人的賞罰,如果底下的人可以擅行賞罰,就等於奪取了君上的權力。

    同樣一個人在兩個不同人的心中,評價可以相差多少?在胡亥的心中,趙高是忠信雙全的賢人;而在李斯的心中,趙高是一個貪欲無厭的賤人。兩個人對同一個人的判斷,居然可以相差這麼多!

    李斯到底犯了什麼錯誤?簡單來說就是四個字:「疏不間親」。

    在這個社會上,無論你有再對的道理,無論你有再好的想法,當你要在某人面前批評另外一個人的時候,請你一定要想清楚,你批評的那個人,跟你現在講話的對象,他們兩個是甚麼關係?人家對你的信任到底有多少?和對另一個人的信任相比,誰高誰低?如果你跟某人間的關係疏遠,記得絕對不能去攻擊跟他關係親近的人,因為他寧可相信那個關係親近的人,也絕對不會相信你。這不是道理對錯的問題,這是人情世故的問題。

    趙高查辦李斯,李斯就被抓起來,關到監獄裡面去了,李斯做出了他一生的第四次嘆息。第一次嘆息時,他只是個地方小吏;第二次嘆息時,他已經是富貴極矣的丞相;第三次嘆息時,他面對人生最重要的選擇,決定了背叛秦始皇;到如今第四次嘆息,他已經成了階下囚了。

    秦國除了「殺」以外,另外一招就是喜歡用「詐」。可是不要忘了你騙人,人家也會騙你。秦國騙盡六國,最後自己的君臣也互相騙成一團,趙高現在用的也是這一套。上下交相詐,秦國就這樣滅亡了。

 

 

    中國有一部經典,專門在談吉凶。那部經典就是《易經》,《易經》被許多傳統讀書人推崇為五經之首,在中國也幾乎人人都知道這本書。但要真正明白《易經》所說的道理,就不能不讀<繫辭傳>,這是全書的總綱。《易經,繫辭傳》裡面,有一句話說的極好: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人的吉凶,究竟從何而來?人的吉凶,就從「物以類聚」而來!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身邊就會聚集一群跟你一樣的人。當你處在這一群人之中,你的吉凶就已經注定了。

    追求富貴不是壞事,孔子從來沒有說:「富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的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中國文化反對的不是追求富貴,而是追求不義的富貴!

    可能有更聰明的朋友要問我,那我隱藏、偽裝自己的本性總可以了吧? 君子總會跟我交朋友了吧?很遺憾,那是不可能的。你的本性可以瞞過人一時,卻瞞不過人一世。《中庸》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大學》說;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你自以為你隱瞞得過別人,卻不知在別人眼中卻是清清楚楚,相處久了都知道你是什麼貨色,你終究瞞不過人的!

    所以古人講知人之法,最簡單的便是「不識其人,則視其友」。不認識這個人,我就看他的朋友都是什麼樣的人,我就知道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了。為什麼?因為「物以類聚」,聚集來的必然是和你性子相近的人。如果這個人交的朋友都喜歡抽菸、喝酒、打麻將,只有他喜歡爬山、看書、聽音樂,天底下有這個道理嗎?

    你是個君子,你身邊聚集的就會是一群君子,他們未必會對你的前途有什麼幫助,可是不會害你。你是個小人,你身邊聚集的就會是一群小人,小人只要有利可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所以古人才說:「勢利之交,未有不凶終隙末者也。」小人今天跟你好,是因為有勢利可圖,一旦勢利盡了,他什麼壞事都是做得出來的。

    既然如此,我們究竟要如何才能交往到理想的朋友,讓我們真正趨吉避凶呢?很簡單,改變你自己!你喜歡什麼樣的人來做你的朋友,就改變自己成為那樣的人。你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能改變你自己。如果你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德之八,你身邊的朋友必然也都是有德之八,那才是真正的吉。你不是有德之人,你身邊來的全是一群小人,一時縱然是吉,終究是要凶終隙末的,這就是人生的選擇。人的一生能不能趨吉避凶,就看你自己的選擇!

 

第五章─將情感放在理智之上的結果

    我從不認為,有哪一本書是絕對可信的,個別事件得個別論證,這才是比較科學的態度。

    《老子》說:「寵辱若驚」,不是只有辱才要驚,有時寵也要驚。所以年輕的朋友,如果遇見有人對你超乎常理的好,一定要小心,人家可能想買的是你的命!

    鞠武的回信開頭就說:「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行事只求一時稱心快意的這種人,最後必然對他自己是有所損傷的。所以《孫子兵法》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孫子認為發動一場戰爭的原因,絕對不可以因為情緒,絕對不可以因為理想,絕對不可以因為正義,絕對不可以因為和平;發動一場戰爭永遠只能因為一個原因,就是「我會打贏」!這也就是所謂的「事必成然後舉」。

    而一個智者考量事情,向來是「未慮勝、先慮敗」。也就是在做事之前,先要考慮萬一事情失敗了以後,能不能承受這個代價?如果能承受才去做,如果不能承受失敗的代價就不要去做。這也就是所謂的「身必安而後行」。

    做事想成功,絕不能憑藉一時的感情和衝動,如果想要成功,你就必須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秦國想滅六國,天下皆知。鞠武的辦法看起來沒有新意,但其實是當時六國唯一可行的辦法,也就是「拖」!不要忘了,秦滅六國是各個擊破;當一國滅亡時,其他各國都在袖手旁觀或各自為戰。如果當時的各國能聯合抵抗,秦國絕對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就輕易統一天下,這樣還能等待日後的變化,替燕國找到一條生路。

    燕太子丹和秦王政剛好相反,他是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一個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的人,他想的不是成功,而是為了求一時之快意而孤注一擲。這樣做或許一時會很爽,但是必須承擔後果。他從頭到尾想的都是心中的感受,而不是計畫的可行性。

    從這一點來看,燕太子丹不是個智者,他是個賭徒。

 

    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料得到,立於不敗之地,才能等待時機,這也就是《孫子》所說的:「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其實天下無難事,問題總是在於你願不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想做成一件事,就必然要考慮你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信任與利用不同,利用是有期限的,燕太子的耐性也就短短三個月。一個人不信任對方,卻還想依賴對方來成就大事,天下有這種道理嗎? 如果你真不信任這個人,你一開始就不該跟他說你的真正圖謀,要知道「縱令燕秦同日而亡」這種話,萬一傳到秦始皇的耳朵裡面,會替你的國家帶來多大的禍患。如果你真信任這個人,就不該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懷疑他。燕太子丹外表看來禮賢下士,但實際是個什麼樣的人,各位就懂了。

 

    做大事需要什麼樣的人呢?需要神勇之人。什麼叫做神勇?神勇是「怒而色不變」,那就是田光要推薦的荊軻,為什麼要這樣的人呢? 天下真正的第一等人,不是碰到事情就張揚的人,而是不顯山不露水的人,「怒而色不變」的人才能使人沒有防備,才能夠辦成大事。

    什麼叫做「神勇」?就是你明知此去必死無疑,但即使如此還是視死如歸。九死一生,還敢前去,不過骨勇而已;十死無生,還敢前去,連臉色都不改,這才叫做「神勇」!色厲者內必荏,要刺殺秦始皇,一定要是荊軻這樣的人才可以!

   

    既要貿然託付大事,又不敢真的相信對方,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太子丹不過是個凡夫,這個人成不了大事。

    要記住,沒事多講話的人,通常都是不能克制心中衝動的人,這樣的人很難成大事。

 

第六章─如何刺殺秦王?

    慈不掌兵,你如果真的於心不忍,就應該放棄你復仇的圖謀。太子丹這個人,真的不是個做大事的人。想要得到天下最難得到的東西,卻吝於付出代價。這個也不願意,那個也不願意,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這種人只配做個田舍翁,能夠做什麼大事?把性命託付給這種人的人,真是何其愚蠢。

    做事要怎麼樣才能成功?《孫子兵法》不是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嗎?「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事前要有萬全的準備,才能夠確保成功。而這些準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軻所以未行者,待吾客耳。」荊軻為什麼遲遲不肯出發?他就是在等待他的門客,那個門客同樣是個有才之人,只有兩人合作,才能擔保這個事萬無一失。

    送禮就要送人真正想要的才有用。

    成大事者,不顧小節。

 

第七章─一個注定失敗的計畫

    真正胸懷大志的人物,怎麼能為了一時意氣而死在這種地方?

    大凡才能出眾的人,如果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心中必然十分苦悶。才華越出眾,心中就越苦悶,最好只好每天表現狂態,用這種方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在古書裡這種人就叫做「佯狂度日」。當然,這不代表每個發酒瘋的人都是有才華的,一千個喝酒的人中也未必有一個是真有才華的人。

    荊軻雖然常常與酒友們廝混,但他的為人「沉深好書」,這代表他有內涵;他周遊列國,都結交各地的「賢豪長者」,這代表他的人脈關係。各位要知道,這些各地的「賢豪長者」,必然閱人無數,你如果沒有真才實學,誰要跟你結交啊?

    所謂的處士,就是德才出眾卻不願為官之人,這種人在中國文化裡,往往更受到朝野的敬重。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很喜歡回憶過去,一種人則永遠不想別人再提到自己的過去。

    有時你施恩於人,別人未必會感激你,甚至會討厭你。為什麼呢?因為你念念不忘自己有恩於人。如果你給別人恩惠時,讓對方感受到這是施捨,那麼他不但不會感激你,甚至可能還會恨你。以後只要見到你,他又想起當年那一段處處受你施捨、自尊不如你的時候,他又怎麼可能高興得起來?這就是人情之常。所以有的時候不只受人恩惠是一門學問,給人恩惠更是一門學問。你給人恩惠的時候,千萬不要讓人覺得他的尊嚴是受辱的,否則以後就會發生你不想看到的結果。

 

    什麼叫做逆鱗?龍脖子下有一片倒生的鱗片叫做逆鱗,相傳誰碰了,龍就會殊死相鬥,非把對方咬死不可。人也有逆鱗,那是他不想要別人碰到或提到的事情,你如果碰到或提到了那件事,他就終生恨你。

 

    燕太子丹想要模仿曹沫的方法,劫持秦王,叫他吐出侵地來。如果秦王不答應,就把他殺了,造成秦國的內亂。這辦法一定會失敗的原因:

    第一因為時代不同。了。為什麼當年曹沫能成功?那是因為當時的齊桓公要做諸侯的盟主,也就是想要吸引大批的同盟國來成立國際組織,此時不惜賠錢也要賺吆喝,信用當然比土地重要。但秦朝素來耍詐,哪會講進用?現在又是秦國獨強,又何必在乎信用?秦王不講信用,又奈他何?

    第二,對象不同。曹沫能成功,是因為他的對手是齊桓公跟管仲,這兩個是要臉的。今天你荊軻的對手,是秦始皇跟李斯啊!太子丹擬定這種計畫,根本就搞不清楚自己所處的時代,更搞不清楚自己面對的對象,既不知天也不知人,怎能不敗?

    還有更關鍵的地方在於,大凡做一件事情要成功,最好目標專一,目標越純粹越容易成功。現在你派一個人去做刺殺秦王這麼危險的事情,殿上瞬息萬變,連一心要刺殺都不一定能成功,更何況現在你還給了他兩個目標,讓他在殿上有猶豫不決的可能,那不是增加了無數變數嗎?時代你弄錯了,對象你弄錯了,連目標都不清楚,這種計畫能成功才怪!

 

第八章─世上到底有誰愛你?

    做一個事情的目的是成功,不是做烈士。今天荊軻要做的事情,是拿一把匕首,要進入「不測之強秦」。既然「不測」,就得有萬全的準備,盡量將一切條件準備到最好。而在這眾多條件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選擇什麼樣的人,往往就決定了一件事情的成敗。

    燕太子丹謀事,也還是一樣不密。《易經》說:「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世路難行錢為馬」,就用「千金之資幣物」去賄賂秦王的寵臣蒙嘉,果然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秦國法制之嚴明,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秦國法制之害,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我們今天的社會始終強調,我們要建立一個法治社會。法治是不是對的?當然是對的,有法才有個公平的標準。設立嚴明的法治之前,必然要想到補救的辦法,否則就好像是開車的人,把這台車子往懸崖底下開,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挽救這個錯誤的命令,所以所有人只好往懸崖底下摔,秦國就是這樣完蛋的。

 

    太子丹是燕王的誰啊?太子丹是燕王的親生兒子。為了保全自己,他連親生兒子也殺掉了,用來諂媚他的敵人和仇人,有用嗎?完全沒有用。

    為什麼沒有用?因為你的敵人有他的目的,沒達成他的目的之前,他怎麼可能放過你?你怎麼求饒、諂媚都是沒有用的!因為他非得完成目的,那就是滅亡燕國統一天下。

 

 

    人文學,特別是歷史學,所研究的是相對的真實。什麼叫相對的真實?歷史是過去人類所有的活動,包括心智活動和物質活動;而歷史學是從史料中所能復原的過去人類活動,這些史料包括了「文」(文字記載)和「獻」(口述歷史),現在還要加上考古成果、文物圖像和新科技的幫助。像這裡太史公所根據的,就是口述歷史。

    面對各式各樣的史料,必須找尋他認為最可信、最合理的記載,去修正不可信、不合理的記載,這就是史學家的工作,而我們後人所讀到的歷史,就是這樣被一步一步撰寫完成的。可是隨著新史料的發現,隨著後面的人有新的認識,這個真相是能夠逐步地更新的,這是一種相對的真實,這才是歷史學真正的樣子。

    人文學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有好的答案跟更好的答案。如果你覺得前面的人所記的不真實,那就請你努力去找出更有根據、更真實的答案,而不要只是批評這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都不要相信它,這並非一種健康的態度。要找尋真相,需要一代一代的歷史學者不斷地努力。而從前面的故事,各位就可以看出太史公在面對《燕丹子》這樣野史傳聞的材料和種種的民間傳說,他是如何透過自己的努力逐步地去構築更可信、更合理的真相。

 

    假設擺脫了皇帝的身分,秦始皇這一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的答案是,他是個很可憐的人。

    他的可憐在於,他的人生中連一個真心愛他的人,他能真心相信的人,他都找不到。秦始皇的人生,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著相信別人,再一次又一次的被背叛。一個從來就沒人真心愛他的人,難道不是一個可憐的人嗎?這種人的一生,難道不是悲哀的一生嗎?

    因為一個人可以靠武力去逼迫人,靠財富去收買人,靠權勢去屈服人,可是你不能靠著這些東西讓別人真心愛你。可是如果一個人的一生,連一個真心愛你的人都沒有,試問這能算是成功嗎?這能算是幸福嗎?

 

結語

    在歷史上,成功的人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原因;但失敗的人通常只有一種原因,就是他蠢。

    所謂的蠢,往往不是指個人的才華,而是指個人的選擇。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做出各式各樣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會通往不同的道路。有的選擇看起來像是成功捷徑,其實卻是通往萬丈深淵;有的選擇看起來崎嶇蜿蜒,卻是通往光明大道。遵循利益或是道德,依照感情或是理智,所做出的不同抉擇,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最終結果?

    學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的人生少走很多錯誤的道路,努力走向光明和希望的未來。這就是讀歷史的第一個功用,「啟發智慧」。

    就我個人認為,在歷史上大致可分為三種人物。第一種人物是所謂的「歷史人物」,他們的選擇能夠改變歷史的方向,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第二種人物是所謂的「重要人物」,他們的選擇改變不了歷史的方向,但可以加快或延遲歷史的進程。第三種人物是所謂的「一般人物」,他們做出任何選擇,都絲毫影響不了歷史。決定一個人能成為哪一種人物,有時不只是個人的條件,還包括了時代的因素。

    這個時代固然充滿著種種迷茫,卻也充滿著各種歷史的機遇。我期待生逢其時的各位,都能夠好好勉勵自己,替這個時代找出正確的道路,成為新世紀的歷史人物。這就是讀歷史的第二個功用,「審時度勢」。

    但讀歷史還有最重要的第三個功用,那就是「感動人心」。讀歷史,是為了給予人類自強不息的力量。當你覺得人生一無所有的時候,請你記得有一個青年人漫步在下邳的橋上,在他最為窮困的那一刻,他仍然不忘記自己「滅亡暴秦,為韓報仇」的志向,最後他竟然完成了這個不可思議的成就。當你覺得自己只能位居人下的時候,請你記得有一個氏族,世世代代被人當成砲灰,而最後靠著自己的奮鬥,竟然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史上的第一個帝國。當你覺得自暴自棄的時候,請你記得,在古代的東方有一個人,他三歲時死了爸爸,十幾歲時死了媽媽,他年輕的時候家裡面貧窮,到處打工謀生,根本沒有好好接受過正規的教育。可是他靠著自己刻苦自學、奮發向上,最後終於成為中國歷史最有學問的人之一,那個人就是孔子。

    中國文化有一句話是最為勉勵人的,「舜何?人也!予何? 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gma6613 的頭像
    sigma6613

    從谷底往上爬的人生

    sigma66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